雅昌公开课 >【雅昌讲堂第1477期】杭间:生活启蒙是一种更普遍的启蒙
视频信息
- 名称:【雅昌讲堂第1477期】杭间:生活启蒙是一种更普遍的启蒙
-
【相关链接】
【雅昌讲堂第1463期】杭间:为什么把包豪斯看作是设计的现代启蒙
【雅昌讲堂第1478期】杭间:包豪斯跟未来时代发生呼应的事物
生活启蒙,我认为是一种更大的、更普遍的启蒙。比如说,今天的欧洲人到中国来,欧洲人都会觉得奇怪,说韩国风在中国为什么这么流行?我现在住的小区里面,电梯的广告,整容广告铺天盖地,整容的模特都是韩国的,这次中国的好声音好像有几个歌手大家可能都以为他是韩国人,我看今天在座的年轻人还好,韩国的感觉不太多,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韩国风的年轻人非常多。欧洲人觉得,中国人个子本来就不高,整个头发还染一染,穿着那么紧身的衣服,比较瘦的裤子,这适合中国穿吗?如果现在年轻人的形象,因为我们身在中国,我们很难体会,但是如果去国外看一看,为什么中国人会是这样呢?这样的外在形象,如果你进入陌生的人群空间,你能不能获得平等和尊重呢?因为时尚这东西大家可能都很清楚,时尚这个东西是很盲目的,你们大家往往都有这样的体会,某一阶段很流行一种样式,衣服或者发型,你们都去追求、去买、去模仿,但是等到时尚流行过去,两年以后你再拿过去的照片来看一看,各位你们看完以后会不会哑然失笑?这就是时尚。时尚就跟人恋爱一样,很狂热地产生爱情,和当爱情消退以后再理性去看待的时候,它是两种东西,但是我们就可以知道生活启蒙的力量 有多大。
我们那个时候,都读过五四时期作家的一些小说,在我们初中课本上,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读过,比如鲁迅的《故乡》,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子夜》,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还有徐志摩等等新月派的一些作品。我们读过的朋友有没有一个记得那么一个情节,就是茅盾的《春蚕》里面,它讲江浙一带养蚕的一户人家,原来当中国桑蚕业很好的时候他的生活是过得去的,但是到了近代,民国初年,实际上更早,我们现在可以从当时上海的月份牌里面看到,二三年的美女,穿着应当石林布(音),在月份牌里面出现,实际上她们穿的布是一种洋布,是西方进口的,主要是英国。洋布有什么特点呢?薄、透气,最重要的还是染色稳定、颜色鲜艳丰富,而在以前中国的女人要么穿丝绸,要么穿棉纱,或者麻这样的材料。可是丝绸我们大家都知道,一般人家都穿不起的,所以大部分都是穿棉纱,也许年轻朋友的奶奶那一辈穿过当年的竹布,“竹子”的“竹”,竹布的棉纱,穿这个棉纱很闷热,而且纯棉的材料过去没有处理,洗洗就很容易松懈下来。另外,中国的染色技术虽然很丰富,但是颜色的稳定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等到应当石林布(音)进入中国以后,中国的蚕桑业和中国纺织业迅速地倒闭了。这个倒闭是连锁反应的。蚕宝宝死了,桑树叶没有人采摘了,在整个社会结构里面就是这么一个连锁反应。但是,我们看看当年茅盾小说里面的吴老太爷这样一些人物,或者鲁迅小说里面的一些人物,希望我们传统的生活,吃着梅干菜,生活慢悠悠,抽着水烟袋,大家晒场上讲点小故事,九斤老太发点感慨,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景象,不可能挡得主,就像前几年中日关系不好的时候,尽管有那么多人要砸日系车,可是挡不住有人要买日系车。关于日系车,关于这种民族感情的问题,我们另说,我只能说这种生活的方便所引发的人的价值的取向的影响的巨大性,这种潜移默化改变我们人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所以我推荐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王明安(音)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论手机》。每个人都有手机,手机跟你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我想这就是设计作为生活启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征,我仅仅说是表征。因为我刚才前面说了这么多,设计行为对生活的影响这些关系说清楚了,但是还有一层关系没有说清楚,就是生活启蒙的角度到底有没有思想价值?请各位年轻人你们再耐下心来让我稍微扯得远一点,也许可能会加深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是鸦片战争开始以后,中国整个社会的各界产生一种恐慌和彷徨,这个恐慌和彷徨是直接的引发,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中日战争。我们大家都知道,甲午战争,甲午海战,其实甲午海战真正打击的不是清政府而是中国思想的脊梁,整个中国的思想界,因为清朝可以推翻,但是中国文化我们无法将它推翻,但是甲午中日战争让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和彷徨的契机,因为中国人觉得自己的文化也不行了。
- 上传日期:2015年02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