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收藏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Philipp Ziegler费俊《艺术光芒下的后人文主义时代》
[4]当前系统环境不支持播放该视频格式

返回课程

目录(6集)

  • 【雅昌讲堂】菲利普•齐格勒:简述“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为主题的广州三年展
  • 【雅昌讲堂】费俊:回顾“后生命: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
  • 【雅昌讲堂】对话:后人类主义——人会被机器取代吗?
  • 【雅昌讲堂】对话:人工智能未来的可能性
  • 【雅昌讲堂】对话:在媒体时代艺术的功能是什么?
  • 【雅昌讲堂】对话:艺术的直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讲堂介绍讲堂播放量:0

主题:Philipp Ziegler费俊《艺术光芒下的后人文主义时代》

第三部分:对话:后人类主义——人会被机器取代吗?

嘉宾:那么之前我先要解释几个概念,有两个概念,首先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后人类主义;还有一个概念刚才没有提到叫跨人类主义。我要简单地说一下,这两个就是后人类主义,它主要是说的是阿德夫萨克斯利,当时他主要是指的就是后人类主义,是人和机器的交融,就是人和机器,但是人可能会被机器取代,机器可以做人很多的事情,那么,他是德国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观点是什么呢?就是说人最后会变成一个稀有的种类,那么他当然是可以是创造历史,那么他可以创造很多的技术,能够做很多事情,能够做很多,刚才说的跨人类主义,他是后人类主义的延续,也就是借助科技的力量,能够把人所有能够达到的东西,那么就是后人类主义是80年代的时候、90年代的时候,提出来的一个明显的概念,它主要是说的人类的理想,人类的理想梦想就是说可以重生,可以长生不老,这个里面后人类主义的一个追求的目标,使得人类智能能够把从体内中移植出来,然后使他可以移植到一个机器人的身上,不是跟人的肉体相接的,这样的话能够产生永生,所以就是,我这样一说,说的会比较多,我今天来的话,我不是来发表主要演讲的,但是我是想主要是把这两个概念,先澄清一下。

那么后人类主义就是说,它只是一个叫,就是我们是一个乌托邦的想象,人可以永生 不死。

fjylS0ZzvkXFE7WnyxyMxjxoIaJfrAluOjXZK9Aq.jpg

“意外的后果” by Michaela Davie、Boris Bagattini

那么昨天我读了一篇,法国哲学家的一个文章,这个作家的作品他的观念,他可能就是不太被常引用了,但是他在德国切尔西根的一个大学,当时有一次对话的时候会问他,是说他怎么理解刚才我们说的这个观点,他说其实后人类主义的观点它是一种,就是人的机器化,它肯定是一个男性的人想出来的,因为这个人,这个男性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达利嘎这个人,他当时提出后人类主义的概念的,而且他也提出了后人类主义,整个世界观是什么,他提出来人可以保留这个肉体,你的灵魂他的智力可以被移出。

其实他对我来说,他并不是一个非常,其实我们说另外一个人,他其实是跟他提到的,这两个人观点是相悖的,相左的,他认为人一生下来跟人的这个肉体,是相接的,他说人一定会去死。所以但是呢,所以他才讲了一个叫超越 超验,超越这个概念。后人类主义,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主题,他主要是说的,像萨特说的这个之后,人类的肉体会消灭,然后智力会消失,萨特的超验主义。他的观点正好是说人类主义人死了之后,他的精神是可以永存的,所以说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怎么看这样的这个观点,这个机器人,就是人怎么会被机器,取代能够代替人的灵魂,继续生存这样的一个观点。

Philipp Ziegler:那么当时对后人类主义,其实还是有另外一种解读的,我们之后可能还会说到更多一点,其实后人类主义就是德里达,他当然是他最早提出来了,但是他当时讨论的问题也是越来越集中于,我们到底从什么角度来看现代性,现代性所有的这种组成和构建,其实都是从欧洲中心来看,这样的一个话题的,所以说这样的话就可能是产生了,所有的后人类主义很多的观点,跟女性主义的很多观点是相融的。那么如果我们抛弃这种观点,而跟其他一些形式的观点相结合的话,就是我们生活的其他一些领域的观点,相结合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后人类主义,比如说还有后殖民主义,比如说后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或是很多一些新的,我们今天很多的理论相结合,我们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观点,角度和视角能够来接受这个概念,所以这里面不一定是指,一定要超越人的肉体,或者是说人要被取代等等这样的一个观点。这里面有很多也是跟很多商业化的一些主张,或者是宣传是有道理的或者是相连的。

KWvs9te6kg2Ej89WjaZYWyZFZBz0UtSsv5ENbIpn.jpg

“预言:数字大旋涡的浪漫反叛” by Nancy Mauro Flude

费俊:我首先对后人类主义,这个主题有一点个人的回应,我也同样刚才的这个提法。其实我想对着后人类主义这个概念的解读,其实肯定有很多不同的解读的方式,我更愿意用一个,来自于一个科学家的解读,来谈我对这个话题的理解。

事实上我和多位从事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机器人研究的科学家,有过很多关于后人类主义的对话,其实也是发生在这个舞台上。事实上,我想可能其实在这里面总体上来说,可以说有两种趋向:一种趋向是认为当机器加入智能的机器,最终它可以进化成、替代人的一种新的生物,这是一派从发明者和从科学家的角度。

另外一条线走的是另外一个方向,他们认为机器的智能永远不可能超越人类,也就是说他们的研究路径,是把人的智能和机器的身体,进行结合的这样的一个派别。但是我想这两个派别其实更多,未必是从哲学和人文的角度来区别的,他是两种技术路径:一种是把人的智能的机器化;另外一种是把人的智能和机器相结合,也就是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一个人脑加机器的身体,可以理解是这样的一个方式。

这两个方式可能现在很难去判断,哪种方式会成为真正的主流。那么后者也就是认为他的观点,是在认为今天其实所谓的智能,也就是最聪明的今天的智能,不过是一个蟑螂的水平,也就仅仅达到一个昆虫蟑螂的智能水平。这条路径他们认为是走不通的,唯一可以最终转化成成果的方式,那么就是把人脑的智能直接上传,或者我们说叫转移到一个机器的躯壳上,所以我想今天我们可能谈了很多,无论是后人类,还是说以女性主义为发起的,赛博格的概念。其实我想这里面是有好几套话语,一套话语可能是哲学家、艺术家的话语,还有一套话语是来自于科学界,我想这几套话语编织在一起,可能才能够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多维的对这个话题的理解。

eRA3SyOCsBqvobDcPsfcAoxuV4HIyktFIQX8FRFv.jpg

“这不是误听游戏” by 江上越

主持人:那么这种后人类极端的主张,我特意在这里强调一下,就是说我们在今天的这个社会,就是会有一些大家都有一些梦想,都希望能够实现永生不死。我读到这些文章,就是关于这个主题的一些文章,还有一些理论,那么你也说到这是一种进化,这个机器的进化,那么也不知道进化的这种方向,将来会发展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如果我们真的把它可以称为,一种进化的话,我们可以说一些科幻电影当中的场景,可能会成为一种人类生活的,或者是后人类生活的一种场景,一种愿景。我想再讨论一下西蒙·波伏娃的一个观点,她也是在生前来到过中国,她的观点也受到大家的追捧,就是她说所有的人都是永生的,那么就是她的这个永生的概念,指的是她看不到这种,想要现代必须要做什么的这种必要性,你可以在明天,或者是突破到一千年之后再做,她提出来这样的一个方案,其实就等于说是把死亡,称为是一种我们可以改变的一个事实,那么如果这种科幻电影当中的这种场景,对未来的想象能够实现的话,就是说这个人的生命,可以呈现另外的一种样子,我们不是在谈抽象的,那么因为大家现在都掏出来手机,那么我也看到在年轻一代人,大家好像经常都会在报告的时候,还有就是晚上他们去一起喝酒,喝个啤酒,喝个红葡萄酒的时候,大家经常会通过手机智能手机,来和住在20公里以外的朋友,或者说住在几千公里以外的朋友们,来进行聊天,而反而不会跟面对面的朋友,去进行一个直接的交流,这个问题我不想扩展的太多,就是这种科幻片当中出现的永生的人生,如果出现的话,就是这种通过技术的发展,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会怎么样。

Philipp Ziegler:我认为实现永生的这样一种愿望,首先就是他可以是说,是在科幻片当中经常会看到的一个照相机,也是让大家感到很恐怖的一个场景,因为对生当中就伴随着死,向死而生,生死永远是在一体的,就是他会有一些精英希望能够实现永生,或者是一些无产阶级,也希望能够实现一些永生,像蜂王还有蜜蜂一样,小蜜蜂都是会死掉的,希望蜂王能够永远地活下去,这样的一种思想,可能我们就是没有办法避免,关于人是生来就是会死的,或者是我们艺术家创作的时候,在墙上画一个画,或者是说还有一些乌托邦式的创作,还有一些能够飞起来的出租车等等,还有就是我们在科幻电影当中,经常会看到的一些场景等等。

YcDysHV16D6Ztr8vxp0X6MhXUOMR0YnLQAmuMwMF.jpg

Oscar Rosello - Cocoon

我就认为我们的后人类主义,其实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更多的是,朝着科幻电影的这种方向发展的一种,他可能也是希望我们能够更接近,我们自己的生活,那么我们今天可以简单地这样说,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这样的一个状态,就是通过这个气候改变,气候变化,我们没有办法去谈人类的生存,我们也要承担起更多的,这种责任作为人的这种责任,我们必须也要对未来发展各种的场景,也要负起责任来,因为还有一些没有生命的物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生物体等等,他们也都会受到这个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接下来的这几年当中,大家的讨论当中经常会提到后人类主义,他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然后还有就是说我们打开新的,这样一个空间,然后使我们地球成了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的,一个共同生活的一个空间,创造出这样的一种共同体,生命的共同体,那么他也可以作为是后人类主义当中,构成的一个概念,作为一个非常大的方面来说,等于说我们要超越人的生命本身。

费俊:正好也感谢刚才齐格勒先生谈到的一个话题,引出来我们做生命这个展览的一个语境,当我们谈后人类主义,其实我们会发现这里面有这样的一个瓶颈,这个瓶颈就是我们如果只是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来看待后人类,其实愿景是没有办法描绘出来的,事实上我们的机器,包括机器人这个词在中文中,它始终是以机器人来作为一个描述的,意味着我们在我们的构想中,它一定是一个人的形态,或者它是拟人的。我想这个实际上很大层面上,他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和对世界的理解。这是为什么我们这次用到了后生命的概念,而不是后人类的概念,我们希望从一个更广义的,一种非人类中心的角度去理解生命,可能的未来的形态和进化。当然他这里面毫无疑问也包含了后人类,以后人类为核心的这样的一个变化,所以我想讲的这是第一点。

kfhwrIJjTN3IwRNlckec3XYJ57MuwA3iarQwX5AY.jpg

“心房” by Helen Pynor and Peta Clancy

第二点是我觉得对于一个生命的理解,我们可能人类也善于从一个物体,和一个实体的角度去理解,换句话说从肉体的角度,去理解生命的进化,事实上我们也观察到,其实生命的演化,已经不局限于所谓有形的物质。我们说今天一个算法,一套人工智能的算法一个软件,它是否也在通过演化而具备了某些生命特征,这恰恰也是我们希望能够探讨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了数据生命,这样的一个子话题,同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了叫机械生命,可能更多我们在看到一些有形的机器,当机器赋予了某些智能和自足性的特征以后,我们是否可以接纳它作为一种生命体,这也引出来后生命这个展览探讨的,第三个话题就是合成生命,因为其实有太多的可能未知的,无法被界定的,可能具备生命特征的生命体,他可能既是基于硅基又是基于炭基,这里硅其实指的是芯片的核心,硅这样一种材料,那么碳基实际上是基于,我们长久以来对于生命的界定,所有基于二氧化碳炭合物的这个生命体,我们称之为叫有机体,那么今天其实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有很多碳基和硅基混合在一起,可能构成了未来的生命体,在这个领域里我们还没有,有效的词汇来进行界定,所以我们暂且把它称为一种,所谓的合成性的这样的生命。那么其实这样的分类,可能从科学界他是未必严谨的,甚至于逻辑的,可能它更多的是为了帮助普通的观众去理解,按照我们以往的经验去试图去理解,或者更多的说是打开,对于这个可能性的一种想象而已。

主持人
  • 费俊

  • 菲利普•齐格勒

  • 海因茨-诺伯特•约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