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次数18135 雅昌公开课 > OCAT研究中心2018年W.J.T. 米切尔研讨班系列第二期:媒介·技术·记忆|唐宏峰《影的考古:物、影像与媒介——从康有为说起》 >[第2集]唐宏峰:以谭嗣同等其他人的观点为例分析物 影像与媒介的关系
OCAT研究中心2018年W.J.T. ...
视频信息
- 名称:OCAT研究中心2018年W.J.T. 米切尔研讨班系列第二期:媒介·技术·记忆|唐宏峰《影的考古:物、影像与媒介——从康有为说起》唐宏峰:以谭嗣同等其他人的观点为例分析物 影像与媒介的关系
-
主讲人介绍:
唐宏峰
唐宏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2011-2012年作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艺术史系和东亚系进行学习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视觉文化、艺术理论和当代电影批评。出版两本著作《旅行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旅行叙事研究》《从视觉思考中国——视觉文化与中国电影研究》。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当代电影》《傳播與社會學刊》等大陆、台港与海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多次转载。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国视觉文化研究”和一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
导语:
本次发言以康有为观普法战争影戏而思考共通感的事件为例,分析物、影像与媒介的关系。康有为记述的几段技术化观视经验,呈现出物-媒介-影像之间的现代性脱域本质。按照米切尔的研究,媒介是形象得以形成和传播的物质实践系统,但究其本质,影即为投影,再现即为复制,媒介成为影像的脱域与再域的物质实践。这可以解释米切尔所力图证明的形象的生命/欲望的问题,因为媒介构成了形象的身体,形象就成为了物/世界本身,形象总是uncanny。所以康有为才会将情感与媒介紧密结合,将桑塔格所思考的“他者痛苦”的问题及古老的“不忍之心”归结为媒介问题——摄影、幻灯、以太。我们借此思考“图像是什么”“图像有什么用”,一张战争图像吓到了康有为,而在其背后,是极为丰富驳杂的近代民族话语与世界主义话语。
主题:W.J.T.米切尔研讨班系列第二期|媒介·技术·记忆|影的考古:物、影像与媒介——从康有为说起
第二部分:以谭嗣同等其他人的观点为例分析物 影像与媒介的关系
现在我们面对这样一种说起来好像有点儿前现代的东西,你会觉得它好像很内化的世界观,怎么去理解它?媒介考古学的态度会告诉我们,应该去正视这样的一种曾经在历史上发生,现在看来好像已经很边缘的,被遗忘的,好像特别奇怪的一些想法,你怎么能够再去证实它,挖掘一些其中的东西,也许那些东西跟当下最新的东西之间构成一条通路,都是有可能的,去瓦解掉一种线性的时间观,线性进步的历史发展观,媒介考古学会提供一套思路,一套方法,去对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媒介实践。
康有为所说的这些,同时代还有其他的人,类似于这样的一种想法,一种媒介的世界观,我们怎么去对待它。刚才已经提到以太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其实在西方也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概念,在古希腊的时候有这个概念,那个时候主要是指一种太空,比较高一点的空,青天,类似于那样的,这个概念随着到近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物理学、光学、电学一些进展之后,它被重新复兴,变得比较重要,各种光学、电磁波等等这些概念,人们就会觉得复兴以太概念去解释一些新的科学进展。
现在我要说的是这个概念,大概19世纪中叶的时候进入中国,“以太”就是一个特别好的知识的旅行之后,在另外的一个文化条件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以太这个概念对近代政治哲学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谭嗣同《仁学》
这里除了康有为之外,另外一个特别喜欢以太说的是谭嗣同,他在《仁学》《以太说》当中都对这个概念作了比较细致的阐发,他的阐发当中也是把以太跟气跟儒、道、气的理解结合在一块,并且以此去连通光电等物理学的进展,并且把这个概念跟中国传统、西方基督教一些仁爱的思想相连接。
所以,以太这个概念也变成一个可以缓解古今中西焦虑的概念,近代中国面对古和今、中和西交叉路口,知识分子的这种焦虑感是非常非常强的,到底是往哪个方向走?以太好像变成一个又可以上升到比较抽象的观念的层面,又可以去落到具有一种物质性基础的这样一个概念,它变成一种沟通性的媒介,它是社会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和哲学本源,能够传递遥远时空的思想、形象乃至身体感受,媒介是去沟通是去传递的,所以可以帮助形成一种共通的社会和组织,以太当然在这儿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的概念,变成一种潜在的社会力量和道德力量。
在这儿我引用包卫红的一个研究,我们前面看到了康有为和谭嗣同这样去想以太和影像和人之间的沟通。
我们再看到1941年的时候,在一个电影类的期刊杂志上面发表一篇文章,作者叫李丽水,文章的名字叫《电影无限大》,包卫红是一个电影史的研究者,一个非常优秀的学者,他现在在伯克利工作,他写了一篇文章专门对这个文章作分析,并且把它和米莲姆·汉森Miriam Hansen的《白话现代主义》的概念联系起来,包老师的文章写的是《空中的波动艺术:电影、以太和战时重庆的宣传电影理论》,在《电影》上翻译过来发表了。
这个文章里边,作者同样是把电影和以太相联系,以太这个概念在欧洲随着相对论,随着更新一点的科学进展,这个概念已经没落了,但是在中国的话,它的存留的时间要更长一些。文章里边李丽水想要说电影媒介的强大力量,电影是一个无限的艺术,电影有一个巨大的身体,和茫茫无极的以太结合在一起。电影是以地球为出发点,运动于无限领域当中的艺术,把它称之为是“空中波动的艺术”。电影能在同一个时间放映到不同的空间里面去,这就是电影的同时性和无限性。
包卫红的分析当中,像这样的话,李丽水的描述当中显然他认为电影本身是有一种特殊的能,电影是同时性的传播的艺术,电影可以去沟通不同时空当中不同的人类,它在时间 空间当中放映、放射、广播,能够超越于任何的界限及时传播、共时扩散这样一个技术,包卫红老师称之为是“电影FM media”,我们看一个电影有非常丰富的观影的经验,但是在这个时候,可以想这样的文章里面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对电影的理解,影像放映,什么叫做放映?那个影像你把它理解为是像以太一样具有某种特殊物质性的东西,从胶片当中放映出来,又可以同时在很多影院去放映,可以在美国放映,也可以在中国放映,这一种广播好像是传播发射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人类的银幕经验变成了一种无限的艺术,可以去沟通人类的艺术,文章后面还说人类有共通的心灵,有共通的爱和恨,这是电影无限大的一个主要基点,他把人类共通点当做是电影无限大的基点。
点石斋画报,“影戏同观”
他说电影连续不地传播,以情感作为基础,它会打破语言。“打破语言”是对于电影的一个基本认识。电影的传播主要不靠语言上,不同国家说不同的语言,文学的传播是有限的,电影它依靠影像,语言当然也在其中,但是比较少,它依靠影像来虚实来传递情感,所以好莱坞的电影可以全球售卖,它是白话现代主义,这是米莲姆汉森一个电影史家理论家的观点。
李丽水有同样的认识,最终电影无限的传播,它会打破民族语言的界限,它不仅会成为全国性的大众语,而且会是全世界的大众语,这跟全球白话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这里,这个作者关注传播的力量,人类共通的情感,把它看作是电影的无限能力。
那么我想要说的是,康有为1884年的这个想法,当然《大同书》的出版很后面,是到20世纪初的时候,但是他自己说这个想法的时候大概是1884年左右,再到1941年,这两种不同的文字表述,但是都表现出来一种相对说来比较接近的观念,把虚拟影像和一种以太,一种物质性的传播媒介联系在一起,这个东西可以导向一种人类的共通感。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展示出来这种媒介世界观,这种比较奇怪的认识和想象,需要被理解吗?还是说它仅仅是曾经发生过的一个东西而已,现在我们有更科学的更好的东西,不用再去理解它了,是这样吗?是说我们只把它当做一个历史事实展示出来让大家看,康有为曾经这么想过,李丽水曾经这么想过,还是说我们现在去理解它是因为他们的观念当中有一些东西,可以帮助回答我们现在的问题。
比如他可能会帮助我们去理解图像到底是什么,影像到底是什么,康有为的,谭嗣同的,李丽水的,他们的经验感受和判断有什么意义,我觉得也许提供了一种理解图像作用的思路,康有为说“觉源自于见”,看见是什么?凭什么说看见好像就可以感受了呢?我看见就可以感受,我没看着所以我没感觉,看见到底是什么,看见和觉之间的沟通到底是怎么完成的?这个也跟米切尔在《图像何求》这本书当中他的核心问题是相关的,图像的欲望,图像是什么、图像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跟这个是相关的。
W.J.T.米切尔《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与爱》
下面我觉得这个思路我摆在这里,先跟大家来说一下。
关于以太的媒介想象,它会启发我们这样来思考,影像作为物的传播媒介,它实现了物的脱域和再域,投影可以把遥远的事物的形象传递到我们眼前,以一种特殊方式使得影像获得了一个“身体”,重新具有生命,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图像是特别能够魅惑人的,才会有图像崇拜或者是图像破坏,图像具有非常神秘的一种力量,好像是活的一样,为什么会这样,是经过媒介的脱域和再域,影像对于物的脱域和再域的操作之下,这个影像仿佛具有一种生命和身体一样,所以它才会蛊惑我们。
当然这里他是以一种缺席的在场的方式存在,但是人对它的感知,知觉的激情是真实的,所以看见是重要的,我们看见的是影像,你知道这是假的,这个幕布上什么也没有,但是你还会觉得特别的震撼,因为你看见的是影像,是这个缺席的东西,但同时也是一个再异化的身体,所以你会觉得害怕,会觉得开心,你的身体会有感觉,那就是情动。
这样的思路是康有为的思路,也是李丽水的思路,似乎可以解释图像的神秘力量。图像的神秘力量就是所谓图像崇拜,好像原始人前现代的人没法区分形象和实体,看到一个图觉得那个就是真的,但是这种图像崇拜不完全是前现代的一种东西,我们现代人依然也有。
- 上传日期:2019年01月03日
推荐视频
-
王功新:90年代的那些当代艺... [第1集] 王功新:90年代的那些当代艺术创作
-
林天苗:90年代的创作与展览... [第2集] 林天苗:90年代的创作与展览空间
-
王功新:新媒体艺术空间——... [第3集] 王功新:新媒体艺术空间——藏酷
-
王功新:藏酷空间里“匿藏”... [第4集] 王功新:藏酷空间里“匿藏”过的艺...
-
何所来,何所往?——中国艺... [第1集] 何所来,何所往?——中国艺术史的...
-
何所来,何所往?——中国艺... [第2集] 何所来,何所往?——中国艺术史的...
-
何所来,何所往?——中国艺... [第3集] 何所来,何所往?——中国艺术史的...
-
何所来,何所往?——中国艺... [第4集] 何所来,何所往?——中国艺术史的...
-
郭世锐:参与“野生案例”的... [第1集] 郭世锐:参与“野生案例”的角度和...
-
宋冬:对“野生案例”的认识... [第2集] 宋冬:对“野生案例”的认识和解读
-
对话:参与“野生”活动的工... [第3集] 对话:参与“野生”活动的工作方法...
-
对话:上海 成都 洛阳等地的... [第4集] 对话:上海 成都 洛阳等地的“野生...
-
对话:怎样看待“野生”的状... [第5集] 对话:怎样看待“野生”的状态
-
徐志君:《汉画总录》中的画... [第1集] 徐志君:《汉画总录》中的画面描述...
-
何蒨:阿拉斯——如何调和大... [第2集] 何蒨:阿拉斯——如何调和大众认知...
-
苏伟:突变、颠覆和沉沦——... [第3集] 苏伟:突变、颠覆和沉沦——个体与...
-
张坚:尼德兰绘画和北方文艺... [第1集] 张坚:尼德兰绘画和北方文艺复兴起...
-
张坚:杨•凡•艾克的“根特... [第2集] 张坚:杨•凡•艾克的“根特祭坛画...
-
张坚:现代绘画与“结构分析... [第3集] 张坚:现代绘画与“结构分析”——...
-
陈侗:“大尾象”与九十年代... [第1集] 陈侗:“大尾象”与九十年代广东的...
-
陈侗:“大尾象”与九十年代... [第2集] 陈侗:“大尾象”与九十年代广东的...
-
陈侗:“大尾象”与九十年代... [第3集] 陈侗:“大尾象”与九十年代广东的...
-
天龙山石窟和造像:历史照片... [第1集] 天龙山石窟和造像:历史照片与新图...
-
天龙山石窟和造像:历史照片... [第2集] 天龙山石窟和造像:历史照片与新图...
-
天龙山石窟和造像:历史照片... [第3集] 天龙山石窟和造像:历史照片与新图...
-
庄辉:经验与田野——祁连山... [第1集] 庄辉:经验与田野——祁连山系
-
程新皓:陌生地形——边境穿... [第2集] 程新皓:陌生地形——边境穿越
-
宋冬:砸碎镜子的界限 [第3集] 宋冬:砸碎镜子的界限
-
常宇晗:关于地缘的想象 [第4集] 常宇晗:关于地缘的想象
-
包慧怡:彩绘动物寓言 [第1集] 包慧怡:彩绘动物寓言
-
包慧怡:上帝之猿——抄本74... [第2集] 包慧怡:上帝之猿——抄本746中的猴...
-
包慧怡:三重美德——抄本74... [第3集] 包慧怡:三重美德——抄本746中的狗
-
包慧怡:双重罪——抄本764中... [第4集] 包慧怡:双重罪——抄本764中的猪
-
陈研:以《西厢记》为例阐释... [第1集] 陈研:以《西厢记》为例阐释图像
-
陈研:以《西厢记》为例来看... [第2集] 陈研:以《西厢记》为例来看题款时...
-
高明:关于Roberto Longhi... [第1集] 高明:关于Roberto Longhi的Pie...
-
高明:Roberto Longhi的学... [第2集] 高明:Roberto Longhi的学术史
-
高明:Roberto Longhi的术... [第3集] 高明:Roberto Longhi的术语研究...
-
诸葛沂:从米切尔到朗西埃——... [第1集] 诸葛沂:从米切尔到朗西埃——当代语...
-
诸葛沂:从米切尔到朗西埃——... [第2集] 诸葛沂:从米切尔到朗西埃——当代语...
-
对话:语词与图像 [第1集] 对话:语词与图像
-
张晓剑:弗雷德的极简主义批... [第1集] 张晓剑:弗雷德的极简主义批判
-
张晓剑: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 [第2集] 张晓剑: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
-
张晓剑:现代艺术与媒介特殊... [第3集] 张晓剑:现代艺术与媒介特殊性
-
张晓剑:弗雷德的理想主义 [第4集] 张晓剑:弗雷德的理想主义
-
周诗岩:批判的图像学——瓦... [第2集] 周诗岩:批判的图像学——瓦尔特·...
-
周诗岩:批判的图像学——阿... [第3集] 周诗岩:批判的图像学——阿比·瓦...
-
周诗岩:批判的图像学——马... [第1集] 周诗岩:批判的图像学——马歇尔·...
-
唐宏峰:以康有为的观点为例... [第1集] 唐宏峰:以康有为的观点为例分析物...
-
唐宏峰:以谭嗣同等其他人的... [第2集] 唐宏峰:以谭嗣同等其他人的观点为...
-
唐宏峰:以影像 图片实例分析... [第3集] 唐宏峰:以影像 图片实例分析物 影...
-
孙松荣:通过《卡铎岩石的秘... [第1集] 孙松荣:通过《卡铎岩石的秘密》试...
-
孙松荣:以《恋恋风尘》为例... [第2集] 孙松荣:以《恋恋风尘》为例阐释影...
-
孙松荣:以《能召回前世的布... [第3集] 孙松荣:以《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
孙松荣:以《延迟的刺点:堤... [第4集] 孙松荣:以《延迟的刺点:堤2》为例...
-
冯原:简述文化漂变与视觉再... [第1集] 冯原:简述文化漂变与视觉再造
-
冯原:什么是文化漂变 [第2集] 冯原:什么是文化漂变
-
冯原:异时的现代性文化自觉... [第3集] 冯原:异时的现代性文化自觉和文化...
-
冯原:如何构建民族——新古... [第4集] 冯原:如何构建民族——新古典建筑
-
冯原:如何构建民族的声音 [第5集] 冯原:如何构建民族的声音
-
W.J.T米切尔:“元图像”... [第1集] W.J.T米切尔:“元图像”展览综...
-
W.J.T米切尔:图像学3.0—... [第2集] W.J.T米切尔:图像学3.0——当下...
-
W.J.T米切尔:图像学3.0—... [第3集] W.J.T米切尔:图像学3.0——当下...
-
W.J.T米切尔:图像学3.0—... [第4集] W.J.T米切尔:图像学3.0——当下...
-
W.J.T米切尔:关于面孔(... [第1集] W.J.T米切尔:关于面孔(上)
-
W.J.T米切尔:关于面孔(... [第2集] W.J.T米切尔:关于面孔(中)
-
W.J.T米切尔:关于面孔(... [第3集] W.J.T米切尔:关于面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