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收藏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观念之道:2018国际雕塑研讨会》
[4]当前系统环境不支持播放该视频格式

返回课程

目录(23集)

  • 【雅昌讲堂】张晓剑:从极少艺术到概念艺术------转折点上的极简主义
  • 【雅昌讲堂】朱橙:观念作为艺术——逻辑的转换
  • 【雅昌讲堂】陈岸瑛:从阿瑟.丹托的艺术定义看当代艺术的非物质性
  • 【雅昌讲堂】王春辰:雕塑里的非物质观念
  • 【雅昌讲堂】殷双喜 :材料与观念——当代雕塑的扩展
  • 【雅昌讲堂】常培杰:审美唯名论与观念艺术的发生
  • 【雅昌讲堂】王志亮:围绕《The Fox》杂志展开的思考
  • 【雅昌讲堂】吴毅强:从极少主义 概念艺术到体制批评——论布赫洛的新前卫理论
  • 【雅昌讲堂】吴彦:译者亦观者——镜中的文字与我
  • 【雅昌讲堂】柯乔:建筑与食物——丹.格雷厄姆 戈登•玛塔•克拉克以及20世纪后期美国艺术中作为场域的城市
  • 【雅昌讲堂】乔•伊舍伍德:“我行我素”之新规则
  • 【雅昌讲堂】张未:形式的政治——艺术非物质化与1972年前后的美国社会思想运动
  • 【雅昌讲堂】佩琪•盖尔:让他们自己说
  • 【雅昌讲堂】邵亦杨:从极少雕塑到观念艺术——以卡普尔的作品为例
  • 【雅昌讲堂】奥利维耶•卡佩兰:伊娃•黑塞或极简主义创造性的自相矛盾
  • 【雅昌讲堂】周文姬:观念与结构之外——论罗伯特•史密森的反再现美学
  • 【雅昌讲堂】芭芭拉•费舍尔:是在对我说吗
  • 【雅昌讲堂】黄笃:什么是“物派”
  • 【雅昌讲堂】卢迎华:没有现场的犯罪——新刻度与钱喂康创作小考
  • 【雅昌讲堂】皮力:从现实主义到现实——从张培力的早期作品看观念主义在中国生成
  • 【雅昌讲堂】展望:再论“观念雕塑”
  • 【雅昌讲堂】苏磊:混合景观和感知

讲堂介绍讲堂播放量:0

  主讲人介绍:

  吴毅强: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博士。主要致力于西方艺术体制批评理论、艺术社会史、视觉文化和摄影理论研究。同时关注艺术现场、当代艺术展览机制、艺术机构现状,积极介入当代艺术和当代摄影策展和批评实践。译著有《大众文化中的现代艺术》。

  

  导语:

  一方面,观念艺术在艺术实践上有着丰富的成果。作为新前卫的一部分,“观念艺术”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并对其后的全球当代艺术以及80年代以后兴起的中国当代艺术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中,观念艺术并未被系统的清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此,为推动观念艺术学术研究的深入,中央美术学院特策划本次国际研讨会,并邀请到国内外27位在该领域有专门研究的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哲学美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与会,分单元进行主题发言。

  主题:观念之道——2018国际雕塑研讨会

  第七部分:从极少主义、概念艺术到体制批评——论布赫洛的新前卫理论

  大家好,这个体制批评刚才好几位老师尤其是王志亮老师都做了研究。其实我是在他的很多的资料上面做的一些后续的研究,也是做一个我的博士论文,是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我挑关键词和大家说一下。

  刚才好几位老师讲到新前卫艺术,但是实际上我们对新前卫艺术的理解,每个人的意见是不太统一的,我认为从整个20世纪的当代艺术或者是前卫艺术的发展来看,其实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是历史前卫艺术,这个大家比较清楚,就是比格尔提的,或者是20世纪初杜尚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俄国的前卫这一块是历史上的前卫艺术。

  到了50、60年代以后也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新前卫艺术。前卫艺术跟我们今天讨论的当代艺术又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刚才殷双喜老师也讲到了,就是他们的语境跟我们今天的语境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把20世纪整个的当代艺术或者是前卫艺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是历史前卫艺术;第二个是新前卫艺术;第三个才是当代艺术。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第二块,这是一个纵向的脉络,在这个纵向的脉络里面我又把新前卫艺术分为三个部分,但是这三个部分主要来自于我研究的一个对象就是本雅明布赫洛的一个分类,大家可以发现这里面没有大家熟悉的波普艺术。其实波普艺术最早是60年代开始的,甚至于比极少主义还要早一点。从劳森伯格,从贾斯培·琼斯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进不了布勒赫的法眼,为什么?

  跟他的一个立场有关,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左派的一个普遍家,他本身是一个反思资本主义的一个立场,所以像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这种跟资本走的特别近的,今天的达明安·赫斯特、杰夫·昆斯这种可能都不能进入他的法眼。所以我们今天重点就分析这三种,这三种根据前面很多老师的整理,它有一个连续性的关系。最开始是极简艺术,然后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概念艺术,当然概念艺术刚才很多老师也说了,它不是我们今天这个泛指的观念艺术,它是特指60年代尤其是65-75这十年的一个概念艺术。

  事实上到今天很难说我们还要按照他们的方式去做艺术,其实这也过时了。按照今天我们当代艺术家的理解来说是不行的,但是他对我们后来的研究,对艺术家的启发是非常大的,甚至于我们如果用布勒赫的一句话就是概念艺术也好、极简艺术也好,在政治上,在反思资本主义这个角度和反思消费主义对景观社会的一个抵抗上,他们都是失败的,是非常保守的艺术。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艺术语言上他们是极其成功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实践,今天我们很多的艺术家都不知道怎么办,我们不能再回到现代主义那样一个时期的创作方式上了,所以一句话评论就是他们在艺术语言上是成功的,但是在政治上是保守的。那么不保守的是什么呢?就是刚才王志亮老师讲的体制批评或者是叫体制批判艺术,但是今天我们还是要历史地来看,即便是这种艺术今天也有值得进一步推进的空间。

  

  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是一个总的脉络,我就分别说一下他们在哪些节点上转向了下一个方面。最开始是斯特拉,从他的极少主义就开始出现了非常简单粗暴的、没有个性的东西。这是当时反思形式主义的遗产之后得出来的,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展览,我想大家都比较关注最开始出现这些极少主义作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展览,但是他并没有在当时的什么MOMA、惠特尼美术馆展出,这是最重要的展览,但是不在重要的美术馆,而是在一个犹太人的博物馆里面展出,大家知道原因是什么?

  

  因为当时这些人圈子太小了,玩得非常的小众,根本不能进入主流美术馆的这种视野,所以他选择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举行。但是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就是先锋艺术——它总是从边缘开始,最后发展成为一个艺术史上很重要的东西。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在这个展览上出现了很多当时非常伟大的极简主义艺术作品。但是在14年的时候这个美术馆又做了一个回顾展,就是向那个时候做一个致敬,同时补充了很多当时不在美国的一些艺术家的展览,他们也在做极少主义的实践。所以我觉得这对我们补充视野非常重要。这是当时的一些重要的极简主义作品。

  

  罗伯特莫里斯《无题:L型横梁》

  

  

  《无题:四个镜面立方》

  极少主义跟历史前卫艺术它的进展到底在哪个方面?我认为他继承了两个遗产:第一个是大家熟知的杜尚的达达主义,就是我们基本上不用艺术家那种手工的特质,或者是很强调视觉品质的东西。作者的身份、视觉性我们不需要。我们只要这些你看工业产品、很冷静、很中立、很客观,伟大的艺术家的那种手感、手工的东西不需要,我觉得这是一次审美的大的解放,很大的一次解放。

  

  马列维奇《黑色方块》

  

  罗德琴科《红黄蓝》

  另外一个就是来自于俄国前卫艺术家马列维奇和罗德琴科的一个传统,上午张晓剑老师提到了这个传统,非常重要。其实我们不要以为极少主义是刚开始,他们是第一代。其实早在20世纪初马列维奇、罗德琴科就做了很多去取消作者的身份、取消绘画的一些作品,已经完全没有形象了,就是我很机械地去做一些东西,画一些方块。

  马列维奇当时的一个展览,极少主义从这个地方得到了很强的思想的资源,尤其是21年的这一张画,我们经常会讲单色画是极少主义的东西,从50、60年代开始,罗德琴科做的最早,他画完这三张画就宣布了今天绘画结束,不需要再画画。所以他当时是第一个使用单色画来做策略的艺术家,今天是最好的社会,你就享受这样的一个社会。

  正好跟极简主义和极少主义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同构,也许是没有,是不谋而合,不是说有沟通的,它就是不谋而合。另外一个就是马克思马尔库塞的解放哲学,马尔库塞的哲学培杰老师应该非常清楚,其实最终是强调要回到艺术的一个封闭的王国当中去实现自己人的一个审美的解放。但这是不是一种鸵鸟的意识形态,就是外面太吵了,我们关起门来自己搞;外面太乱了,我们不要去反抗,我们就关起门来自己搞就可以了,这是非常保守的一些思想资源,但是恰恰被他们利用了,我觉得当时非常的火。

  所以布勒赫最后悲叹概念艺术也好,极简主义也好,他们宣称要去抵抗的景观社会体制其实又带着更新的活力在满血的复活,亦如今天我们这个世界,其实这个话放在今天的全球来说依然是恰如其分的。就是我们的艺术家他的那种抗争力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都被资本收买,为什么前卫艺术过时了,所以最后才有了刚才我们讲的体制批评,这帮人就是拒绝极少艺术和概念艺术的先锋,当然他们是脱胎于概念艺术。我总结他用了他们的语言,但是我不在你们的立场上,我跟你的立场都是相反的。

  刚才讲到一个艺术体制,其实比格尔,王志亮老师讲的惯例和体制,实际上就是这一句话既包括生产性和分配性的机制,也只流行于一个时期特定的艺术思想。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是物理的,一个是意识形态,物理的就是我们现在在座的中央美院的美术馆其实也是一个机构,物理机构。

  另外这个物理机构规定了什么东西在这里展出是艺术,在外面就不是艺术,这个就是一套惯例或者叫意识形态,这个就是思想软性的,这些东西我们都要去反对,都要去批判。刚才王志亮老师也提到了这个,我们要反思这样的一个艺术体制,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我刚才讲了历史前卫杜尚是姿态式的、情绪式的,新前卫是一种比较系统性的体制结构的分析,他会去揭露艺术作品存在的条件,他们交通的情况,流通的情况、接受的情况,整个艺术达系统的一个分析。我觉得今天新的体制批评或者是今天的当代艺术要做的是要把这个艺术的体制进一步扩大,让他跟今天的经济、政治、经济和社会整个大的系统要发生关系。

  

  丹尼尔布伦

  

  不仅仅是原来这种对博物馆体制进行的一种简单的反思,要反思后面整个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比如说第二代的作品,还是以丹尼尔布伦为例子吧,他是用条纹来创作的,他把他的东西从美术馆延伸到了外面,就是我的东西既有在美术馆里面的一部分也有在外面的一部分,我现在就要问大家我摆在外面的还是不是艺术?

  

  汉斯哈克《蓝色帆布》

  

  汉斯哈克《凝聚立方体》

  比如咱们中央美院这个美术馆,如果我有一张画或者一幅作品,一不小心放在外面,外面的那个东西还是不是艺术,其实他就是在思考这个东西,这也是整个60年代大家都在思考的艺术是什么,艺术的边界在哪里,艺术家用他的方式提出了这个问题,包括他这些这个投票也是非常有名,他是反思着你们所支持的这个博物馆,他背后其实有很多不堪的历史,他的馆长可能会支持越战,他可能是有一个很大的财富一个大富豪赞助的美术馆。

  你还要不要去投票,还要不要去看展览这就是问题,但是今天我们说这个还是显得幼稚。因为最终我们所有的参与式艺术也好、在地艺术也好,最终还是要回到美术馆,这样粗暴的反对美术馆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所以我最后的观点其实是体制批评是一个永远在进行的一个东西。我们批判体制,并不是要取代体制或者是不要这个体制,我们是要去不断地调整它,用福柯的一句话就是说我们希望被治理,但是我不希望被你以你这样一种方式治理。我要以我的方式来治理他,就是这个体制我要不断地去调整它、批评它,使它变得更好一些。所以最后我有一句话就是今天是重启体制批评的时候,重启体制批评就是重启我们曾经消失很久的前卫精神、前卫艺术。谢谢大家!

主持人
  • 艺术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