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次数47896 雅昌公开课 > 参与 • 交融:中美博物馆公共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9集]薛梅:美术馆的沉浸式体验
参与 • 交融:中美博物馆公共教育...
视频信息
- 名称:参与 • 交融:中美博物馆公共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薛梅:美术馆的沉浸式体验
-
导语:
中国博物馆事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中强调“博物馆事业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在此会议精神引领下,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和美国博物馆联盟共同举办的中美博物馆公共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呈现,旨在深化国际合作,完善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促进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共谋文博领域的交流、互建和发展。
此次研讨会已邀请15位美国博物馆和21位中国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围绕世界博物馆教育专题,以主题发言和学术对话两种形式参与会议。此次会议将从理论层面探究,从体系层面建构,深度诠释公共教育与当代艺术的复合关系,并就引导公众参与艺术活动的策略与博物馆知识生产等方面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促进公共教育领域的学术积累、实践经验和团队职业化建设,推动博物馆更好地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的职能。同时,会议将邀请国内多位博物馆、美术馆的业界同仁交流研讨,望以此为契机,丰富多元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中美博物馆公共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首次聚集中美两国博物馆公共教育界的领袖人物与国内众多博物馆、美术馆的相关负责人,以文化自信的实践者为先驱,对于推动国际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海报
主题:参与•交融——2016中美博物馆公共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术板块四:当代艺术家与公众参与
主讲人介绍:
薛梅:原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CEO
发言题目:美术馆的沉浸式体验
各位早上好,感谢CAFA,感谢王璜生馆长,还有任主任邀请我,我是薛梅,来自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我今天要讲的题目也是蛮有意思的,因为大家都在谈美术馆如何跟公众连接,我来分享一下UCCA在这几年中我们做过了哪些,我们是怎么样不断地在探索中,不断地改进,我今天的题目是《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及其观众的互动性》。
当代艺术有众多的观点,在不同的媒介中,这样的环境中他跟我们的当代艺术是完全不同的,那么作为一个美术馆的从业人员,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当代艺术如何需要打破欣赏中看与被看的关系,还有一个是我们如何通过其形式本身或者是通过展览的观众体验设计,让观众走进当代美术馆去体验展览,感受艺术家的创作,所以这个一直是我们无论从展览、公共项目还有教育,甚至于我们的零售都有很多的这种形式在里面。
薛梅:原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CEO
UCCA大家都了解,我们是2007年由比利时的男爵尤伦斯夫妇成立,是他将热爱中国的情怀将藏品转入,构建了一个在798的当代美术馆,我是2009年加入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一直到2011年作为CEO,然后邀请了田霏宇、尤洋加入到美术馆,我们在UCCA的整个的九年时间,我们与国际艺术上的交流扮演着重要的桥梁作用,UCCA对于公众的这种公众互动,我们前期叫公共项目,也叫公共教育,我们最后将比较含糊的词改成了公共项目,把它分开以后,教育改为幼儿教育。
我们在这里面到底是有一个什么样的转变,我们更加的了解到公共项目它的这种多样性让大众的参与性,而不是教育他,儿童我们做了很多关于教育类的,这是我们研发了三年的一个课程,我们在教育幼儿的时候,并不是说教育他怎么去对话,而是教育他怎么去创意,在小孩生长中,他的幼脑如何去构建,两岁有两岁的课程,三岁有三岁的课程,而不是去拔苗助长的。
那么UCCA在过往的一百多个展览中,在观众的审美的角度上既有学术性,也有较强的观赏性,比如我们在2010年做的ON/OFF展览,这里面也有中国的建筑师的结合,跟当地的建筑师的这种完美的结合,让观众在2010年就体验到在物中,不断地在整个展馆中,你不知道你走向哪里,不断地转换的空间以及颜色,带你到另外的一个梦境之中。
还有在2013年夏天,我们做了一个曾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的艺术家叫提诺,可能很多美国的同事一听提诺估计都非常了解他,其实这个展览给我们带来特别特别大的一个挑战,他的展览是有很多个步子,第一步可以用他的人像,第二个不可以有任何他的过去展览的介绍,第三个反正总之全都是不,他本人来到中国是坐了船、坐火车、然后坐马车,就是不能坐飞机,所有现代化的他都不能坐,我们在前期的宣传,前期任何的所有的,这个给我们造成了挑战是非常大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整个的项目是希望有观众参与,你要怎样去说服观众来参与这个表演,我们每个人要去练口才,每天去练怎么去说服,怎么去征集演员,而且不是表演的演员,而是我们从社区里招来的不同年龄阶段的,那么提诺在这一点上他不需要你对作品有任何的形象、影像性的记录,我们在所有和他远程的交流中,我们克服了所有的困难,成功地说服了大量的参与到这个展览中的作品的一部分,有儿童段的,初中、高中、成年以及老年段的,整个的作品的演员的构建是非常庞大的,我们从几百个筛出来,我们又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培训他,全部是用口述的方式。
提诺·赛格尔在UCCA
那在这个展中就是又能够体现了来看展览的观众是被动的一个角色,也变成了一个共同的创造者,这个可能是UCCA在整个的这九年中做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展览,很多长期支持UCCA的会员以及我们的长期观众提起提诺的展览是非常非常感动的,也有很多的建议都是来自于他们的参与,对这件作品的一个更深的了解,我记得在招募志愿者的时候,我们有特别特别多的故事,基本上我们展览部的同事每天都在哭,然后我们公关部的同事每天也在掉眼泪,为什么?因为你要说服小孩子,要去说服家长,说服完家长要去签合同,总之就是整个的庞大的项目经历了很多很多的UCCA同事的不懈努力的,而且没日没夜的坚持,招来了然后要培训,培训一半又走了一半,再接着去招,到最后展览的呈现。
我们在这里面其实能够分享的有两个故事,一个是其中有一个观众直接看完展览以后冲到前台就讲这个你们是雇佣童工,这是错误的,我要去告你们,我们展览部的同事、策展人拿下面一个小孩子的父母签的合同去解释,在大堂里面有各种呼声、解释声,慢慢的观众才了解到这是一个作品,为什么要这样,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很多人不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做提诺的这个展览。
还有一个是在这个展览中有大量的观众每天都会来,作为一个心理倾诉的过程,每天都可以有人听你去在倾诉,还有是在这里面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我们在这个展览中会发现有很多的演员走到了美术馆,基本上无论你怎么去戴墨镜你也遮不了,我们大家都可以看到的一张脸就是非常熟悉,但是基本上很多演员从这个展览出来都是掉着眼泪出来的,这是非常让我震惊的,而且他们回去就会将这个展览中的感受告诉其他的朋友,就是这个展览中有大量的非常著名的一些演员,所以这个也是我们觉得在这个展览中这个performance art他可能一个魅力所在是让很多人参与到里面,让很多人在里面,让很多人在这里面感受,所有的都是普通的大众,他们也是作为这个作品非常重要的一分子。
那么对于普通中国观众来讲,花了门票看一个展览就是在很多展览中,因为版权的问题不让拍照,还有没有任何的记录的,他们认为这是匪夷所思,我为什么要花10块钱、60块钱、120块钱要去看一个展览,我看一个展览又怎么样呢?我觉得很抽象,我们还要去教育工作,这样的作品基于他们的参与才得以成型,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再是被动型被拖着去观赏,而是作为你应该是嵌于其中,你作为作品的一个部分,我们这种体验式的参与感,从中教育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大量忠实的UCCA的观众作为我们的会员,观众的每一次的体验都是来自于他第一次的这种体验,今天来讲的话就是这种体验是让我终身难忘,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还愿意再回来,这个可能也是UCCA一直强调这样去做的。
2014年我们在五一黄金周的时候,又在大堂做了一个李明维的“声之绽”,艺术家和我们一起在中央音乐学院挑选了一批专业的歌唱演员,请他们来演绎舒伯特的歌曲集,给每一个走进美术馆的观众送上一份礼物。
李明维“声之绽”
李明维先生在最后一天的时候,这几位同学为他献上了这一首歌,他非常感动。其实我是当时的一个观众,第一天我坐在这边,然后有一个我记得是最右边的那个男生为我唱了这首歌的时候,我也是掉下了眼泪,因为UCCA的顶高有10米,在这种空旷而且在大堂,你被邀请非常神圣有仪式感被邀请坐在那把椅子上,然后他站在对面穿着一个长袍为你唱一首舒伯特的歌,你觉得你会非常非常的有情绪,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这个时间,在黄金周的时候为观众带来这么一个展览,使得美术馆能够给观众送上一个非常好的礼物,改变了艺术高高在上的形象,打破了艺术家和普通观众之间的这种距离。
我们为了更多的能够做到让大众走入美术馆,今天我们又加入了更多的志愿者讲解员,刚黛博拉讲了我们现在刚好是要可以去改变的一个时机,在中国美术馆进程的短短的这几年,对于很多人从对美术馆的陌生,到更多的观众他打破了自己很多生活的习惯走入美术馆,以及到我们现在是在前期的过程,我们尤其是在今年加大了很多的力度推广了我们的志愿者,作为志愿者讲解员,从年轻化变成了更多不同年龄化,使得让更多的不同年龄化的人能够在他们的讲解中用他们的方式去影响来参观这个展览的人,影响他周围的人,影响他家庭的人,让他们走入美术馆。
我们虽然会发现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也引进了很多手机导览形式,但是在我们用大量的尤其是在劳森伯格的这个展览中,应该是120个志愿者,以及在曾梵志展览中,我们有150个志愿者,在这个里面你会看到观众量不断在增加,而且很多的观众是不断地回来,这个是与我们的志愿者是有非常非常大的直接关系的。就是在让观众在整个的艺术讲解的带领下更好地理解展览,艺术作品还有艺术家的脉络背后包括了很多艺术运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用每一个经过培训的都是用他的话语讲出来,与观众最直接的接触,这个我们真的是看到了。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目前这个现状我们觉得应该是志愿者更加要去加大的,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做到更好,不同的年龄段和他的地区和地域,很多人问我美术馆到底是给谁开的?我说美术馆一定不是像你想象是金字塔尖的,美术馆是为大众开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也意识到要更多的公众去做,而且我们真的是要慢慢地走进我们的社区。
志愿者又是连接我们展览和公众的桥梁,志愿者变成了我们的大使,他到处去宣传,我们的志愿者有很多是不能够提供经费的比如说工资等,但是我们在这里面有大量的艺术家不断地去培训,然后策展人的培训,有很多的这些其他的奖励机制,使得很多的热爱艺术的不同层面的大众能够参与进来。
我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为更好地做到公众的拓展与参与,这也是我们认同美术馆的社会责任和教育意义的重要体现方式,更是UCCA建馆九年以来,对于我们使命的展示和最好的实现,谢谢大家!
- 上传日期:2017年05月18日
推荐视频
-
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八九十... [第1集] 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八九十年代以...
-
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八九十... [第2集] 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八九十年代以...
-
朗西埃对话中国当代艺术界--... [第1集] 朗西埃对话中国当代艺术界--当代艺...
-
朗西埃对话中国当代艺术界--... [第2集] 朗西埃对话中国当代艺术界--当代艺...
-
朗西埃对话中国当代艺术界--... [第3集] 朗西埃对话中国当代艺术界--当代艺...
-
被图画书改变的人生 [第4集] 被图画书改变的人生
-
【出击】和【给我一只毛笔】... [第5集] 【出击】和【给我一只毛笔】(上)
-
【出击】和【给我一只毛笔】... [第6集] 【出击】和【给我一只毛笔】(下)
-
韩家英设计展研讨会(上) [第1集] 韩家英设计展研讨会(上)
-
韩家英设计展研讨会(中) [第2集] 韩家英设计展研讨会(中)
-
韩家英设计展研讨会(下) [第3集] 韩家英设计展研讨会(下)
-
关于写生的色彩问题(上) [第3集] 关于写生的色彩问题(上)
-
关于写生的色彩问题(下) [第4集] 关于写生的色彩问题(下)
-
吉布森——摄影与绘画的关系... [第7集] 吉布森——摄影与绘画的关系(上)
-
吉布森——摄影与绘画的关系... [第8集] 吉布森——摄影与绘画的关系(下)
-
卡洛斯·克鲁兹·迭斯-色彩的... [第9集] 卡洛斯·克鲁兹·迭斯-色彩的思考(...
-
卡洛斯·克鲁兹·迭斯-色彩的... [第10集] 卡洛斯·克鲁兹·迭斯-色彩的思考(...
-
卡洛斯·克鲁兹·迭斯-色彩的... [第11集] 卡洛斯·克鲁兹·迭斯-色彩的思考(...
-
宋冬:新媒体艺术的扩展(上... [第12集] 宋冬:新媒体艺术的扩展(上)
-
宋冬:新媒体艺术的扩展(下... [第13集] 宋冬:新媒体艺术的扩展(下)
-
靳埭强《对话》讲座(上) [第5集] 靳埭强《对话》讲座(上)
-
靳埭强《对话》讲座(下) [第6集] 靳埭强《对话》讲座(下)
-
V-talk 国际建筑学讲座(上... [第14集] V-talk 国际建筑学讲座(上)
-
V-talk 国际建筑学讲座(下... [第15集] V-talk 国际建筑学讲座(下)
-
王水泊:我的电影历程(一) [第16集] 王水泊:我的电影历程(一)
-
王水泊:我的电影历程(二) [第17集] 王水泊:我的电影历程(二)
-
无理念策展——回顾第十三届... [第18集] 无理念策展——回顾第十三届卡塞尔...
-
无理念策展——回顾第十三届... [第19集] 无理念策展——回顾第十三届卡塞尔...
-
无理念策展——回顾第十三届... [第20集] 无理念策展——回顾第十三届卡塞尔...
-
日本摄影家杉本博司讲座 [第21集] 日本摄影家杉本博司讲座
-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 [第22集]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术创作...
-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 [第23集]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术创作...
-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 [第24集]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术创作...
-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 [第25集]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术创作...
-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 [第26集]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术创作...
-
镜像连接 - 格里马尼萨.阿莫... [第27集] 镜像连接 - 格里马尼萨.阿莫罗斯巡...
-
镜像连接 - 格里马尼萨.阿莫... [第28集] 镜像连接 - 格里马尼萨.阿莫罗斯巡...
-
宋晓霞:朽者不朽——陈师曾... [第4集] 宋晓霞:朽者不朽——陈师曾的人文...
-
宋晓霞:朽者不朽——陈师曾... [第5集] 宋晓霞:朽者不朽——陈师曾的人文...
-
郎绍君:林风眠的艺术与人生... [第6集] 郎绍君:林风眠的艺术与人生 (上)
-
郎绍君:林风眠的艺术与人生... [第7集] 郎绍君:林风眠的艺术与人生 (中)
-
郎绍君:林风眠的艺术与人生... [第8集] 郎绍君:林风眠的艺术与人生 (下)
-
郎绍君:艺专的先生们——对... [第9集] 郎绍君:艺专的先生们——对齐白石...
-
约瑟夫·博伊斯与乌托邦——... [第29集] 约瑟夫·博伊斯与乌托邦——欧亚大...
-
杭春晓:松窗叠影——溥心畬... [第10集] 杭春晓:松窗叠影——溥心畬的“传...
-
王鲁湘:黄宾虹的画学思想(... [第12集] 王鲁湘:黄宾虹的画学思想(上)
-
华天雪:徐悲鸿的一九四九 [第14集] 华天雪:徐悲鸿的一九四九
-
刘曦林:蒋兆和与《流民图》... [第15集] 刘曦林:蒋兆和与《流民图》(上)
-
朱青生:吴作人档案和全集编... [第17集] 朱青生:吴作人档案和全集编撰
-
潘公凯:传统派与传统意义—... [第18集] 潘公凯:传统派与传统意义——以潘...
-
一叶知秋 ——北京画院美术馆... [第30集] 一叶知秋 ——北京画院美术馆关于2...
-
直面名师——中央美术学院设... [第7集] 直面名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
曹庆晖:丹青碎影——艺专的... [第1集] 曹庆晖:丹青碎影——艺专的先生们...
-
王鲁湘:黄宾虹的画学思想(... [第13集] 王鲁湘:黄宾虹的画学思想(下)
-
对话:在西方书写中国历史(上... [第1集] 对话:在西方书写中国历史(上)
-
对话:在西方书写中国历史(下... [第2集] 对话:在西方书写中国历史(下)
-
今天为什么依然需要策展人 [第1集] 今天为什么依然需要策展人
-
张鸣:自由在中国的命运——... [第3集] 张鸣:自由在中国的命运——以五四...
-
何怀宏:我们擅长什么 ——民... [第4集] 何怀宏:我们擅长什么 ——民族学术...
-
何怀宏:我们擅长什么 ——民... [第5集] 何怀宏:我们擅长什么 ——民族学术...
-
博物馆的艺术管理 [第31集] 博物馆的艺术管理
-
不可能性的力量:当代激进哲... [第2集] 不可能性的力量:当代激进哲学的立...
-
不可能性的力量:当代激进哲... [第3集] 不可能性的力量:当代激进哲学的立...
-
福柯的“政治生命”及其效应... [第4集] 福柯的“政治生命”及其效应(上)
-
福柯的“政治生命”及其效应... [第5集] 福柯的“政治生命”及其效应(下)
-
杨念群:寻找历史观察的“中... [第6集] 杨念群:寻找历史观察的“中间状态...
-
杨念群:寻找历史观察的“中... [第7集] 杨念群:寻找历史观察的“中间状态...
-
走向巴洛克及其表现形式(上) [第32集] 走向巴洛克及其表现形式(上)
-
走向巴洛克及其表现形式(下) [第33集] 走向巴洛克及其表现形式(下)
-
高雅与通俗或崇高与平凡 [第34集] 高雅与通俗或崇高与平凡
-
走向巴洛克及其表现形式(上) [第35集] 走向巴洛克及其表现形式(上)
-
严培明历程 [第36集] 严培明历程
-
李零:说贵族文化 [第8集] 李零:说贵族文化
-
徐冰 王音 王民安共同探讨艺... [第4集] 徐冰 王音 王民安共同探讨艺术家与...
-
出版 艺术媒体与行业发展的关... [第5集] 出版 艺术媒体与行业发展的关系
-
靳之林:董希文的生活背景 [第37集] 靳之林:董希文的生活背景
-
靳之林:董希文的艺术历程 [第38集] 靳之林:董希文的艺术历程
-
靳之林:解读董希文艺术作品... [第39集] 靳之林:解读董希文艺术作品之《开...
-
靳之林:解读董希文艺术作品... [第40集] 靳之林:解读董希文艺术作品之《红...
-
靳之林:靳之林详解董希文三... [第41集] 靳之林:靳之林详解董希文三次进藏
-
靳之林:解读董希文艺术教育... [第42集] 靳之林:解读董希文艺术教育思想体...
-
范迪安:现代大学与博物馆美... [第6集] 范迪安:现代大学与博物馆美术馆
-
杨劲松:博物馆美术馆在当今... [第7集] 杨劲松:博物馆美术馆在当今起的作...
-
潘力:未来大学精神——开放... [第8集] 潘力:未来大学精神——开放和包容
-
蔡劲松:大学博物馆美术馆的... [第9集] 蔡劲松:大学博物馆美术馆的特殊性
-
李小山:美术馆与公众关系的... [第10集] 李小山:美术馆与公众关系的现状
-
张子康:美术馆价值体系建设 [第11集] 张子康:美术馆价值体系建设
-
张子康:美术馆思维模式建立 [第12集] 张子康:美术馆思维模式建立
-
曲德益:关渡美术馆实践经验 [第13集] 曲德益:关渡美术馆实践经验
-
曲德益:关渡美术馆研究计划 [第14集] 曲德益:关渡美术馆研究计划
-
王易罡:如何转变美术馆的职... [第15集] 王易罡:如何转变美术馆的职能
-
王春辰:美术馆重构青年文化 [第16集] 王春辰:美术馆重构青年文化
-
盛葳:美术馆的视觉秩序——... [第17集] 盛葳:美术馆的视觉秩序——改造
-
盛葳:美术馆与青年艺术的合... [第18集] 盛葳:美术馆与青年艺术的合作与博...
-
王见:美术馆要彰显年轻状态 [第19集] 王见:美术馆要彰显年轻状态
-
大卫·霍克尼:我的观看——... [第43集] 大卫·霍克尼:我的观看——印象中...
-
大卫·霍克尼:我的观看——... [第44集] 大卫·霍克尼:我的观看——现场问...
-
吕佩尔茨:如何看待“天才” [第45集] 吕佩尔茨:如何看待“天才”
-
吕佩尔茨:如何看待绘画的命... [第46集] 吕佩尔茨:如何看待绘画的命运
-
易英:德国新表现主义在中国... [第47集] 易英:德国新表现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
易英 马路:吕佩尔茨的作品风... [第48集] 易英 马路:吕佩尔茨的作品风格及解...
-
吕佩尔茨:绘画中的“残缺”... [第49集] 吕佩尔茨:绘画中的“残缺”与“完...
-
吕佩尔茨:对于艺术的立场 [第50集] 吕佩尔茨:对于艺术的立场
-
易英:西方美术史的叙事模式... [第9集] 易英:西方美术史的叙事模式——瓦...
-
易英:西方美术史的叙事模式... [第10集] 易英:西方美术史的叙事模式——格...
-
易英:抽象艺术的出现和抽象... [第11集] 易英:抽象艺术的出现和抽象表现主...
-
易英:极少主义和“格林伯格... [第12集] 易英:极少主义和“格林伯格叙事”...
-
易英:肖恩·斯库利的抽象艺... [第13集] 易英:肖恩·斯库利的抽象艺术
-
易英:后抽象的特点和当代抽... [第14集] 易英:后抽象的特点和当代抽象的三...
-
易英:西方具有“后抽象”特... [第15集] 易英:西方具有“后抽象”特性的艺...
-
易英:中国具有“后抽象”特... [第16集] 易英:中国具有“后抽象”特性的艺...
-
Maria Balshaw:惠特沃斯美... [第6集] Maria Balshaw:惠特沃斯美术馆的...
-
王璜生:大学美术馆的特殊角... [第7集] 王璜生:大学美术馆的特殊角色和努...
-
Andrea Nixon:泰特利物浦... [第8集] Andrea Nixon:泰特利物浦美术馆...
-
Victoria Pomery:透纳当代... [第9集] Victoria Pomery:透纳当代美术馆...
-
王春辰 :美术馆的公共性价值 [第10集] 王春辰 :美术馆的公共性价值
-
对话:当代美术馆在社会中的... [第11集] 对话:当代美术馆在社会中的角色
-
Larys Frogier:上海外滩美... [第12集] Larys Frogier:上海外滩美术馆的...
-
皮力:香港M+美术馆项目和收... [第13集] 皮力:香港M+美术馆项目和收藏间的...
-
Frances Morris:英国泰特... [第14集] Frances Morris:英国泰特美术馆...
-
Sook-kyung Lee:帮助塑造... [第15集] Sook-kyung Lee:帮助塑造博物馆...
-
对话:研究在藏品建设和项目... [第16集] 对话:研究在藏品建设和项目拓展中...
-
对话:研究在藏品建设和项目... [第17集] 对话:研究在藏品建设和项目拓展中...
-
长谷川佑子:渐渐打开的文化... [第51集] 长谷川佑子:渐渐打开的文化编织物...
-
长谷川佑子:渐渐打开的文化... [第52集] 长谷川佑子:渐渐打开的文化编织物...
-
对话:安迪·沃霍尔 不是波... [第53集] 对话:安迪·沃霍尔 不是波普艺术...
-
对话:安迪·沃霍尔 不是波... [第54集] 对话:安迪·沃霍尔 不是波普艺术...
-
郑岩:关于青州龙兴寺古代佛... [第1集] 郑岩:关于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
-
郑岩:什么是一尊佛像及佛像... [第2集] 郑岩:什么是一尊佛像及佛像在具体...
-
郑岩:佛像的自身力量和它的... [第3集] 郑岩:佛像的自身力量和它的传奇故...
-
郑岩:世界艺术史大会--从新... [第4集] 郑岩:世界艺术史大会--从新角度看...
-
美术馆如何挑选艺术家(上) [第1集] 美术馆如何挑选艺术家(上)
-
美术馆如何挑选艺术家(中) [第2集] 美术馆如何挑选艺术家(中)
-
美术馆如何挑选艺术家(下) [第3集] 美术馆如何挑选艺术家(下)
-
安东尼•葛姆雷:我的雕塑艺... [第1集] 安东尼•葛姆雷:我的雕塑艺术(上...
-
安东尼•葛姆雷:我的雕塑艺... [第2集] 安东尼•葛姆雷:我的雕塑艺术(中...
-
安东尼•葛姆雷:我的雕塑艺... [第3集] 安东尼•葛姆雷:我的雕塑艺术(下...
-
商伟:从视觉艺术角度解读《... [第1集] 商伟:从视觉艺术角度解读《红楼梦...
-
商伟:透视灭点法图解《红楼... [第2集] 商伟:透视灭点法图解《红楼梦》
-
商伟:“走进”时间维度里的... [第3集] 商伟:“走进”时间维度里的大观园
-
约翰·杰勒德:3D扫描和模拟... [第1集] 约翰·杰勒德:3D扫描和模拟
-
约翰·杰勒德:太阳能储备 [第2集] 约翰·杰勒德:太阳能储备
-
约翰·杰勒德:图像.实体(上... [第3集] 约翰·杰勒德:图像.实体(上)
-
约翰·杰勒德:图像.实体(下... [第4集] 约翰·杰勒德:图像.实体(下)
-
前言(徐冰+陈小文):用感知... [第1集] 前言(徐冰+陈小文):用感知了解艺...
-
安•汉密尔顿:感官和语言对... [第2集] 安•汉密尔顿:感官和语言对创作材...
-
安•汉密尔顿:触向不可知的... [第3集] 安•汉密尔顿:触向不可知的手
-
安•汉密尔顿:流动的“静止... [第4集] 安•汉密尔顿:流动的“静止”——...
-
安•汉密尔顿:狭窄空间的亲... [第5集] 安•汉密尔顿:狭窄空间的亲密感
-
安•汉密尔顿:公共空间的亲... [第6集] 安•汉密尔顿:公共空间的亲密感
-
安•汉密尔顿:你愿意被看见 [第7集] 安•汉密尔顿:你愿意被看见
-
杭春晓:松窗叠影——溥心畬... [第11集] 杭春晓:松窗叠影——溥心畬的“传...
-
曹庆晖:丹青碎影——艺专的... [第2集] 曹庆晖:丹青碎影——艺专的先生们...
-
曹庆晖:丹青碎影——艺专的... [第3集] 曹庆晖:丹青碎影——艺专的先生们...
-
刘曦林:蒋兆和与《流民图》... [第16集] 刘曦林:蒋兆和与《流民图》(下)
-
潘公凯:传统派与传统意义—... [第19集] 潘公凯:传统派与传统意义——以潘...
-
杨保军:艺术城市——通州愿... [第1集] 杨保军:艺术城市——通州愿景
-
吴玛悧:以公共艺术为方法的... [第2集] 吴玛悧:以公共艺术为方法的翻转校...
-
弗洛伦泰因·霍夫曼:艺术运... [第3集] 弗洛伦泰因·霍夫曼:艺术运动
-
徐冰:公共艺术的尴尬性 [第4集] 徐冰:公共艺术的尴尬性
-
纳仁·巴费尔德:创新与国际... [第5集] 纳仁·巴费尔德:创新与国际化推动...
-
对话: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 [第6集] 对话: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
傅柯林:激怒的城市 [第7集] 傅柯林:激怒的城市
-
朱锫:自然的态度 [第8集] 朱锫:自然的态度
-
朱小地:建筑从内心深处开始 [第9集] 朱小地:建筑从内心深处开始
-
柏志高:西九龙文化区——公... [第10集] 柏志高:西九龙文化区——公共艺术...
-
崔泰晚:韩国文化与艺术提升... [第11集] 崔泰晚:韩国文化与艺术提升法案
-
朱仁民:艺术、生态、经济—... [第12集] 朱仁民:艺术、生态、经济——用艺...
-
对话:用公共艺术引领城市创... [第13集] 对话:用公共艺术引领城市创新(上...
-
对话:用公共艺术引领城市创... [第14集] 对话:用公共艺术引领城市创新(下...
-
对话:当代社会变动中的艺术... [第1集] 对话:当代社会变动中的艺术 艺术家...
-
卡琳•加德纳:共鸣与全球化... [第1集] 卡琳•加德纳:共鸣与全球化的理解
-
杨冬江:界面与边界——大学... [第2集] 杨冬江:界面与边界——大学博物馆...
-
莎拉•杰西:惊奇因素--如何... [第3集] 莎拉•杰西:惊奇因素--如何建立学...
-
周旭君:美术馆存在的价值和... [第4集] 周旭君:美术馆存在的价值和发展趋...
-
黛博拉•克利尔沃特:建立儿... [第5集] 黛博拉•克利尔沃特:建立儿童与当...
-
康文伟:弘博网对中国博物馆... [第6集] 康文伟:弘博网对中国博物馆教育活...
-
对话:博物馆公共教育体制 [第7集] 对话:博物馆公共教育体制
-
弗吉尼亚•希勒:探讨博物馆... [第8集] 弗吉尼亚•希勒:探讨博物馆与艺术...
-
薛梅:美术馆的沉浸式体验 [第9集] 薛梅:美术馆的沉浸式体验
-
莎拉•甘茨•布莱思:创生中... [第10集] 莎拉•甘茨•布莱思:创生中的物件...
-
刘端玲:“抽象艺术中的音乐... [第11集] 刘端玲:“抽象艺术中的音乐”—肖...
-
朱丽叶•弗里奇:当代艺术是... [第12集] 朱丽叶•弗里奇:当代艺术是否是80...
-
晏燕:当公共参与变为策划内... [第13集] 晏燕:当公共参与变为策划内容
-
范迪安对话阿尔弗雷德·帕克... [第1集] 范迪安对话阿尔弗雷德·帕克芒:中...
-
范迪安对话阿尔弗雷德·帕克... [第2集] 范迪安对话阿尔弗雷德·帕克芒:中...
-
范迪安对话阿尔弗雷德·帕克... [第3集] 范迪安对话阿尔弗雷德·帕克芒:中...
-
王春辰:艺术如何与哲学有关 [第1集] 王春辰:艺术如何与哲学有关
-
刘悦笛:哲学家的批评和批评... [第2集] 刘悦笛:哲学家的批评和批评家的哲...
-
张冰:从文学的背景理解丹托 [第3集] 张冰:从文学的背景理解丹托
-
李军:艺术史角度下的丹托理... [第4集] 李军:艺术史角度下的丹托理论
-
隋建国:关于艺术终结和历史... [第5集] 隋建国:关于艺术终结和历史终结的...
-
Mary Wiseman:丹托与中国... [第6集] Mary Wiseman:丹托与中国当代艺...
-
David Brubaker:丹托的哲... [第7集] David Brubaker:丹托的哲学和中...
-
Ginger Danto:对父亲的回... [第8集] Ginger Danto:对父亲的回忆以及...
-
北川富朗:艺术唤醒乡土——... [第1集] 北川富朗:艺术唤醒乡土——濑户内...
-
北川富朗:艺术唤醒乡土——... [第2集] 北川富朗:艺术唤醒乡土——濑户内...
-
邱志杰:简述威尼斯双年展中... [第1集] 邱志杰:简述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
-
邱志杰:关于“非遗”参展 [第2集] 邱志杰:关于“非遗”参展
-
邱志杰:回应质疑——威尼斯... [第3集] 邱志杰:回应质疑——威尼斯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