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次数36602 雅昌公开课 > 艺术引领城市创新:第一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 >[第5集]纳仁·巴费尔德:创新与国际化推动城市发展
艺术引领城市创新:第一届公共艺术...
视频信息
- 名称:艺术引领城市创新:第一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纳仁·巴费尔德:创新与国际化推动城市发展
-
主讲人介绍:
纳仁·巴费尔德: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College of Art)副院长。
纳仁·巴费尔德
导语:
“城市创新”正日益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呼唤的普遍主题。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找到其自身超越既往因袭性城市化范式的思想蓝图、价值准则与操作工具。在这片想象力的处女地上,广义公共艺术的介入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城市创新发展起到重要的规划及引领作用。公共艺术不仅可以标示城市的精神高地、浇铸城市的文化魂魄,更能够以其超越狭隘功利主义的充沛创造力与浩瀚视野,为中国的“城市创新”提供内部驱动力和外部引导力。第一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以“艺术引领城市创新”为主题,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对艺术如何介入和引领“城市创新”展开研讨。
主题:艺术引领城市创新——第一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
第五部分:创新与国际化推动城市发展
大家好!“你好”这是我唯一能说的中文。刚才的演讲非常有意思,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一次的峰会,这个峰会包括刚才的演讲挑战了我们以前对公共艺术的想法,有新的一些愿景。今天我提的建议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愿景是基于创新和国际化形成的,这两个是我们21世纪城市的催化剂,就是进行创新。
从领导力来说也是一样,我们首先要促进创新,而且我们要向世界展示他是利益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的体现;第二我们可以通过促进互动和对话,我们可以实现国际化,这样的话可以跨文化的相互理解,能够有更好的创意形成,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动力。
接下来我想提出的建议,随着世界越来越国际化,他们也是更加独立和城市化,创意文化产业的形成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教育,而可以让很多的大学在中间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导致新的思维,所以我们这方面的领导者其实可以促进伙伴关系的形成,那么这是一种公共空间,还有包括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形成。当然这能够让公众更好地参与其中。
简单地来说,我们看一下在英国的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创意产业的成长值,其实在2014年就已经高达841英镑,他占了英国经济的5.2%,这个成长值其实是从13年-14年之间就已经增长了8.9%,占了英国整体4.6%,在1997-2004年之间成长值已经是逐年以6%的速度在增加,这是英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每年只有4.3%,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创意产业的成长值已经比平均的经济发展速度还要快。
英国
为了发展或者是让大家了解我这样一个理念,向大家展示我们现代城市的发展,那么他也是创意和文化产业发展,我们希望给大家建立这样一个氛围,我们这样可以考虑到人口的增长和多样化的特色形成,我们必须要有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同时还包括基础设施要更加的高科技。
这些条件共同创造了一个大的氛围,能够支持经济的驱动力,我们可以从中获益。当然也能够为社会、社区的经济价值的实现带来必要的条件,我们也必须建立一个新的网络,让彼此能够从中受益,建立文化的相互理解,因此我们认为教育是不能忽视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建立全球的公民权益。建立全球的城市我们能够吸引这样有才能的个人、公司和理念形成。
在这个基础上,全世界的人口在持续的增长,与此同时会有更多的城市出现,根据联合国的调查表现世界上5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之后到2050年的时候可能会达到60%多,全球城市人口在大量的增长。今天已经有39亿的城市人口,所以这对我们21世纪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在99年的时候全球有10个巨大型的城市,有1.3亿的人是在生活在十个特大城市当中的,现在有28个特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有3亿多的人是生活在特大城市当中的,城市人口的增加使世界的数字化发展程度进一步的增强,当然这里面还会有很多的数字鸿沟的出现,这对于我们总体的经济发展还有社会发展,不是一个好的机会。
所以在鸿沟的问题上,应该说城市的人口和农村的人口相比,他们有更好的互联网的接触,所以在城市里面有更多的工程师、分析家,但是在农村地区却不是这种情况,在城市里面有更多的知识工作者,所以高等教育的接触在数字化的时代下也有很大的发展,现在有很多人口他们都是数字化的接触者。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机会,对于我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基础的劳动力来讲也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机会。
加拿大文化博物馆
除了刚才讲的创意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增加价值之外,我们也要注意一下数字经济的问题,这可能和创意文化产业会有很大的重合,从英国议会的报告来讲,创意产业占到了很大的一个比例,同时技术的改革,包括一些新的技术的出现,还有市场上的变化,还有共享经济、共享产品、共享劳动力,还有共享机会这些都是基于数字类经济基础的。
创业认识提供好的支持,税收方面的支持,从国际化和创新的角度来讲,国际化还有政策来说,对于我们整个的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可以更好地帮我们将国际化和创新结合到一起,促进更多的增长,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研究表明,现在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创新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从一些最简单的创意和创造方面都会有很多国际化程度的参与,这也可以使得教育变得更加容易。
另外我们来看一下创新教育和创新作为21世纪成绩的催化剂的作用,来考虑一些大学在整个21世纪城市变化的过程当中会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现实的例子以及数字的一些运用。
比方说大学也可以在创新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可以使教育机构的一些变化也很快地体现在市场上面,之前可能更多的是个人的技能,还有非常稳定的学科建设,但是之前跨文化的经验非常少,现在我们会发现学生还有学校更多的关注到交流,还有跨界的一些学习和体验,以及直接的创新。所以这些都已经成了我们教育模式当中的一些新的榜样,我们现在叫做知识的分享,在很大的行业里面都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数字经济当中也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在一定时间之后,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社会的影响下,很多的政府官员会逐步地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数字经济、对于当今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会有更多的创新的科学技术、药物等等。
人口急速膨胀
当然这也是一个跨境的活动,不仅仅是在国内,而且在全球的范围都是这样的,可以在全球的范围内更好地进行分享和相互理解,这也可以更好地面对人口增长的事实,所以这也会成为我们今天的一个主要的推动力,使我们整个社会还有整个世界更加的宜居。
这是英国所做的一系列的项目,是纽卡斯尔大学做的一个项目,这里面有四个人文中心,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人文中心作为分析解决的一个交流中心,所以在这里面是非常灵活的,非常有活力的一些项目,有100多个组织参加,在创新和创意经济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把一些大学的研究变成了更好的产业的产物。
再比方说深圳的华为,也在巴黎有分公司,更好地来推进客户的体验,这可以让我们有一种全新的思考,在数字的经济、大数据的情况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这里面我们看到有一些矩阵的变化,这里面我们结合了产学研三个部分可以使得创造更多新的想法,而且对于商业社会和社区价值能够提供一些新的产品和服务。另外科学的博士的模式也有所变新,另外还有一些新的博士队伍创造类网络的新技能,还有全新的产学研合作交流的新形式。
这是一个在医院里面的设计工作室,这个设计工作室在医院里面做什么呢?其中有一个医院和我们的设计师进行合作,来解决一些在今天公共卫生领域里边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和压力,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设计中心,在一个公立医院里边,我们有很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包括政府、设计师、医患人员,通过这样的方式,用一些新的想法解决我们现在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服务。
医院里面的设计工作室
另外他的目的是为了让各个方面的人员能够参与到这个工作当中来,更好地去理解病患的心声。所以这个创新还有设计是在我们核心的城镇化还有卫生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看一下威尔士亲王也在这里,而且有五个全球的挑战,比方说慢性病,第二个能够恢复。第三个就是老年的关注,还有一个是长期的维护和保养,所以在其中一个项目当中,我们用了严肃游戏的概念,整个团队通过一些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让大家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
当然看起来可能有点儿傻,但是事实上他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跟大家进行更好的沟通,让大家理解这是什么样的意思,我们这个项目已经做了一些测试,而且现在做得非常的好,我们现在正在融资的过程当中,同时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小朋友哮喘的治疗,75%的住院都是由于哮喘所带来的并发症,而且哮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可能会导致死亡,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哮喘方面它的管理是非常弱的,所以我们考虑怎么样在小朋友之间来进行哮喘的管理。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也是大城市里城市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里面也是一个新的设计的概念,比方说车辆应该怎么样来管理,我们重新设计了伦敦的救护车,之前救护车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在几个世纪里面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就是把病患从发病的地方带到医院,但是我们采取了模块化方式来进行设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所有必须的产品都离病患更近一些,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控制细菌的蔓延。所以为什么说设计在这里面非常重要呢?如果你非常幸运的话,那么你可以自然的变老,但是有的时候可能我们还需要进医院,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救护车,所以现在的医学护理是适合于当代城市的需求的。
重新设计的伦敦救护车
另外我们要了解一下它有什么样的一些影响?事实上它影响了很多领域,比方说私营经济、公有经济、政府、普通的老百姓,还有技术。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无人驾驶的汽车,这也是我们主要研究的一个项目,在一些大学里面可以用这样的汽车,这是后汽车时代的一个新的运输交通工具,有很多人在考虑怎么样来解决现在交通上面的问题,应该说交通工具在创始最初大家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怎么样来解决城市的拥堵的问题,环境,还有消费者自然资源,怎么样来平衡方方面面。
我们需要过一个怎么样的生活,怎么样来解决大量的人们的一些需求,到2050年会有66%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这些对于地区来说、对于全球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来共同的合作,所以这样一个汽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出来的,它是符合当地的人们需求还有符合当地的法律的。
我们看这里面涉及到了各个方面,而且不同的学科都需要考虑到,心理学、营销、商业,还有工程学,那么类似的我们会发现这里也可以进行重新的设计,就是伦敦的出租车也可以进行重新设计。他是之前伦敦的市长,我们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把设计和新的出租车结合到一起,更好地符合大众的交流还有城市的交通问题。
另外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也是适应我们数字经济发展的,这是有很多的校友共同建立的一个项目。很多英国的公司都有所参与,我们看一下这个项目具体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进行快速的建筑,可以快速地把水灌溉到这里面,很快就可以进行植物的生长,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是一些避难所,可以通过一种新的方式非常快速地把水带过来。外面可能会放一些混凝土,里面的结构就是这样的内容,所以在一些突发情况出现的时候,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避难所来使用。
快速建筑方式 避难所
另外蜜蜂对我们生活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用技术还有现在的社会让养蜂人能够在养蜂的过程中更加容易,更好地去估测环境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蜜蜂每一天都对我们的环境以及整个的食物供应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养蜂整个过程非常的复杂,因为城市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比方说自然变化、人为的变化,使得蜜蜂和养蜂人的生活变得非常的困难。
我们怎么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在这里可以用一些新的技术,工程师和养蜂人共同地来讨论解决方案,通过一些开放性的设计理念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是在网上来发布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免费的使用,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更好地帮助其他人了解本地的环境,更好地来实现一种可持续的有利于蜜蜂的一个环境。
另外一个创新,这是在08年时候的一个设计,我们这里用水量只是传统用水量的10%,所以这个设计赢了很多的奖项。如果我们来看一下城市可持续发展,还是水的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他们的工作当中能够更好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来支持我们当今社会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欧盟有一些项目,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水源的节省,还有水源的清洁的工作,很多水是可以回收的,在世界上五个主要的城市来进行实验,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绿色的城市化以及水源的回收,并且为我们城市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最后用这样的一个例子来给大家总结,这个项目就是我们可以把家穿在身上吗?我们把家整个地穿在自己身上,首先穿起来它像一件衣服一样,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游牧民族来说,可以用一些技术的方式更好地适合新时代的一些要求,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给他们创造一种归属感,家的感觉。
把家穿在身上
这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也解决了当今时代当中一些移民或者是一些游牧民族真实的需求,他们可以把衣服脱下来变成账篷、变成一个避难所,走的时候把它穿上就行了。所以在真实的社会当中也会有大量的应用,解决人类的问题。
总结来讲,我刚才希望跟大家分享清楚了我的一些想法,我讲的核心的内容就是创新和国际化可以作为城市的催化剂,另外还有一点,当我们考虑到城镇化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数字化的衔接,在知识的社会当中,会有很大的差别,带来很多的影响,而且对我们文化产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变化。谢谢大家!
- 上传日期:2017年04月11日
推荐视频
-
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八九十... [第1集] 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八九十年代以...
-
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八九十... [第2集] 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八九十年代以...
-
朗西埃对话中国当代艺术界--... [第1集] 朗西埃对话中国当代艺术界--当代艺...
-
朗西埃对话中国当代艺术界--... [第2集] 朗西埃对话中国当代艺术界--当代艺...
-
朗西埃对话中国当代艺术界--... [第3集] 朗西埃对话中国当代艺术界--当代艺...
-
被图画书改变的人生 [第4集] 被图画书改变的人生
-
【出击】和【给我一只毛笔】... [第5集] 【出击】和【给我一只毛笔】(上)
-
【出击】和【给我一只毛笔】... [第6集] 【出击】和【给我一只毛笔】(下)
-
韩家英设计展研讨会(上) [第1集] 韩家英设计展研讨会(上)
-
韩家英设计展研讨会(中) [第2集] 韩家英设计展研讨会(中)
-
韩家英设计展研讨会(下) [第3集] 韩家英设计展研讨会(下)
-
关于写生的色彩问题(上) [第3集] 关于写生的色彩问题(上)
-
关于写生的色彩问题(下) [第4集] 关于写生的色彩问题(下)
-
吉布森——摄影与绘画的关系... [第7集] 吉布森——摄影与绘画的关系(上)
-
吉布森——摄影与绘画的关系... [第8集] 吉布森——摄影与绘画的关系(下)
-
卡洛斯·克鲁兹·迭斯-色彩的... [第9集] 卡洛斯·克鲁兹·迭斯-色彩的思考(...
-
卡洛斯·克鲁兹·迭斯-色彩的... [第10集] 卡洛斯·克鲁兹·迭斯-色彩的思考(...
-
卡洛斯·克鲁兹·迭斯-色彩的... [第11集] 卡洛斯·克鲁兹·迭斯-色彩的思考(...
-
宋冬:新媒体艺术的扩展(上... [第12集] 宋冬:新媒体艺术的扩展(上)
-
宋冬:新媒体艺术的扩展(下... [第13集] 宋冬:新媒体艺术的扩展(下)
-
靳埭强《对话》讲座(上) [第5集] 靳埭强《对话》讲座(上)
-
靳埭强《对话》讲座(下) [第6集] 靳埭强《对话》讲座(下)
-
V-talk 国际建筑学讲座(上... [第14集] V-talk 国际建筑学讲座(上)
-
V-talk 国际建筑学讲座(下... [第15集] V-talk 国际建筑学讲座(下)
-
王水泊:我的电影历程(一) [第16集] 王水泊:我的电影历程(一)
-
王水泊:我的电影历程(二) [第17集] 王水泊:我的电影历程(二)
-
无理念策展——回顾第十三届... [第18集] 无理念策展——回顾第十三届卡塞尔...
-
无理念策展——回顾第十三届... [第19集] 无理念策展——回顾第十三届卡塞尔...
-
无理念策展——回顾第十三届... [第20集] 无理念策展——回顾第十三届卡塞尔...
-
日本摄影家杉本博司讲座 [第21集] 日本摄影家杉本博司讲座
-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 [第22集]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术创作...
-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 [第23集]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术创作...
-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 [第24集]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术创作...
-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 [第25集]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术创作...
-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 [第26集] 【视频】杰夫-昆斯首次来华艺术创作...
-
镜像连接 - 格里马尼萨.阿莫... [第27集] 镜像连接 - 格里马尼萨.阿莫罗斯巡...
-
镜像连接 - 格里马尼萨.阿莫... [第28集] 镜像连接 - 格里马尼萨.阿莫罗斯巡...
-
宋晓霞:朽者不朽——陈师曾... [第4集] 宋晓霞:朽者不朽——陈师曾的人文...
-
宋晓霞:朽者不朽——陈师曾... [第5集] 宋晓霞:朽者不朽——陈师曾的人文...
-
郎绍君:林风眠的艺术与人生... [第6集] 郎绍君:林风眠的艺术与人生 (上)
-
郎绍君:林风眠的艺术与人生... [第7集] 郎绍君:林风眠的艺术与人生 (中)
-
郎绍君:林风眠的艺术与人生... [第8集] 郎绍君:林风眠的艺术与人生 (下)
-
郎绍君:艺专的先生们——对... [第9集] 郎绍君:艺专的先生们——对齐白石...
-
约瑟夫·博伊斯与乌托邦——... [第29集] 约瑟夫·博伊斯与乌托邦——欧亚大...
-
杭春晓:松窗叠影——溥心畬... [第10集] 杭春晓:松窗叠影——溥心畬的“传...
-
王鲁湘:黄宾虹的画学思想(... [第12集] 王鲁湘:黄宾虹的画学思想(上)
-
华天雪:徐悲鸿的一九四九 [第14集] 华天雪:徐悲鸿的一九四九
-
刘曦林:蒋兆和与《流民图》... [第15集] 刘曦林:蒋兆和与《流民图》(上)
-
朱青生:吴作人档案和全集编... [第17集] 朱青生:吴作人档案和全集编撰
-
潘公凯:传统派与传统意义—... [第18集] 潘公凯:传统派与传统意义——以潘...
-
一叶知秋 ——北京画院美术馆... [第30集] 一叶知秋 ——北京画院美术馆关于2...
-
直面名师——中央美术学院设... [第7集] 直面名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
曹庆晖:丹青碎影——艺专的... [第1集] 曹庆晖:丹青碎影——艺专的先生们...
-
王鲁湘:黄宾虹的画学思想(... [第13集] 王鲁湘:黄宾虹的画学思想(下)
-
对话:在西方书写中国历史(上... [第1集] 对话:在西方书写中国历史(上)
-
对话:在西方书写中国历史(下... [第2集] 对话:在西方书写中国历史(下)
-
今天为什么依然需要策展人 [第1集] 今天为什么依然需要策展人
-
张鸣:自由在中国的命运——... [第3集] 张鸣:自由在中国的命运——以五四...
-
何怀宏:我们擅长什么 ——民... [第4集] 何怀宏:我们擅长什么 ——民族学术...
-
何怀宏:我们擅长什么 ——民... [第5集] 何怀宏:我们擅长什么 ——民族学术...
-
博物馆的艺术管理 [第31集] 博物馆的艺术管理
-
不可能性的力量:当代激进哲... [第2集] 不可能性的力量:当代激进哲学的立...
-
不可能性的力量:当代激进哲... [第3集] 不可能性的力量:当代激进哲学的立...
-
福柯的“政治生命”及其效应... [第4集] 福柯的“政治生命”及其效应(上)
-
福柯的“政治生命”及其效应... [第5集] 福柯的“政治生命”及其效应(下)
-
杨念群:寻找历史观察的“中... [第6集] 杨念群:寻找历史观察的“中间状态...
-
杨念群:寻找历史观察的“中... [第7集] 杨念群:寻找历史观察的“中间状态...
-
走向巴洛克及其表现形式(上) [第32集] 走向巴洛克及其表现形式(上)
-
走向巴洛克及其表现形式(下) [第33集] 走向巴洛克及其表现形式(下)
-
高雅与通俗或崇高与平凡 [第34集] 高雅与通俗或崇高与平凡
-
走向巴洛克及其表现形式(上) [第35集] 走向巴洛克及其表现形式(上)
-
严培明历程 [第36集] 严培明历程
-
李零:说贵族文化 [第8集] 李零:说贵族文化
-
徐冰 王音 王民安共同探讨艺... [第4集] 徐冰 王音 王民安共同探讨艺术家与...
-
出版 艺术媒体与行业发展的关... [第5集] 出版 艺术媒体与行业发展的关系
-
靳之林:董希文的生活背景 [第37集] 靳之林:董希文的生活背景
-
靳之林:董希文的艺术历程 [第38集] 靳之林:董希文的艺术历程
-
靳之林:解读董希文艺术作品... [第39集] 靳之林:解读董希文艺术作品之《开...
-
靳之林:解读董希文艺术作品... [第40集] 靳之林:解读董希文艺术作品之《红...
-
靳之林:靳之林详解董希文三... [第41集] 靳之林:靳之林详解董希文三次进藏
-
靳之林:解读董希文艺术教育... [第42集] 靳之林:解读董希文艺术教育思想体...
-
范迪安:现代大学与博物馆美... [第6集] 范迪安:现代大学与博物馆美术馆
-
杨劲松:博物馆美术馆在当今... [第7集] 杨劲松:博物馆美术馆在当今起的作...
-
潘力:未来大学精神——开放... [第8集] 潘力:未来大学精神——开放和包容
-
蔡劲松:大学博物馆美术馆的... [第9集] 蔡劲松:大学博物馆美术馆的特殊性
-
李小山:美术馆与公众关系的... [第10集] 李小山:美术馆与公众关系的现状
-
张子康:美术馆价值体系建设 [第11集] 张子康:美术馆价值体系建设
-
张子康:美术馆思维模式建立 [第12集] 张子康:美术馆思维模式建立
-
曲德益:关渡美术馆实践经验 [第13集] 曲德益:关渡美术馆实践经验
-
曲德益:关渡美术馆研究计划 [第14集] 曲德益:关渡美术馆研究计划
-
王易罡:如何转变美术馆的职... [第15集] 王易罡:如何转变美术馆的职能
-
王春辰:美术馆重构青年文化 [第16集] 王春辰:美术馆重构青年文化
-
盛葳:美术馆的视觉秩序——... [第17集] 盛葳:美术馆的视觉秩序——改造
-
盛葳:美术馆与青年艺术的合... [第18集] 盛葳:美术馆与青年艺术的合作与博...
-
王见:美术馆要彰显年轻状态 [第19集] 王见:美术馆要彰显年轻状态
-
大卫·霍克尼:我的观看——... [第43集] 大卫·霍克尼:我的观看——印象中...
-
大卫·霍克尼:我的观看——... [第44集] 大卫·霍克尼:我的观看——现场问...
-
吕佩尔茨:如何看待“天才” [第45集] 吕佩尔茨:如何看待“天才”
-
吕佩尔茨:如何看待绘画的命... [第46集] 吕佩尔茨:如何看待绘画的命运
-
易英:德国新表现主义在中国... [第47集] 易英:德国新表现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
易英 马路:吕佩尔茨的作品风... [第48集] 易英 马路:吕佩尔茨的作品风格及解...
-
吕佩尔茨:绘画中的“残缺”... [第49集] 吕佩尔茨:绘画中的“残缺”与“完...
-
吕佩尔茨:对于艺术的立场 [第50集] 吕佩尔茨:对于艺术的立场
-
易英:西方美术史的叙事模式... [第9集] 易英:西方美术史的叙事模式——瓦...
-
易英:西方美术史的叙事模式... [第10集] 易英:西方美术史的叙事模式——格...
-
易英:抽象艺术的出现和抽象... [第11集] 易英:抽象艺术的出现和抽象表现主...
-
易英:极少主义和“格林伯格... [第12集] 易英:极少主义和“格林伯格叙事”...
-
易英:肖恩·斯库利的抽象艺... [第13集] 易英:肖恩·斯库利的抽象艺术
-
易英:后抽象的特点和当代抽... [第14集] 易英:后抽象的特点和当代抽象的三...
-
易英:西方具有“后抽象”特... [第15集] 易英:西方具有“后抽象”特性的艺...
-
易英:中国具有“后抽象”特... [第16集] 易英:中国具有“后抽象”特性的艺...
-
Maria Balshaw:惠特沃斯美... [第6集] Maria Balshaw:惠特沃斯美术馆的...
-
王璜生:大学美术馆的特殊角... [第7集] 王璜生:大学美术馆的特殊角色和努...
-
Andrea Nixon:泰特利物浦... [第8集] Andrea Nixon:泰特利物浦美术馆...
-
Victoria Pomery:透纳当代... [第9集] Victoria Pomery:透纳当代美术馆...
-
王春辰 :美术馆的公共性价值 [第10集] 王春辰 :美术馆的公共性价值
-
对话:当代美术馆在社会中的... [第11集] 对话:当代美术馆在社会中的角色
-
Larys Frogier:上海外滩美... [第12集] Larys Frogier:上海外滩美术馆的...
-
皮力:香港M+美术馆项目和收... [第13集] 皮力:香港M+美术馆项目和收藏间的...
-
Frances Morris:英国泰特... [第14集] Frances Morris:英国泰特美术馆...
-
Sook-kyung Lee:帮助塑造... [第15集] Sook-kyung Lee:帮助塑造博物馆...
-
对话:研究在藏品建设和项目... [第16集] 对话:研究在藏品建设和项目拓展中...
-
对话:研究在藏品建设和项目... [第17集] 对话:研究在藏品建设和项目拓展中...
-
长谷川佑子:渐渐打开的文化... [第51集] 长谷川佑子:渐渐打开的文化编织物...
-
长谷川佑子:渐渐打开的文化... [第52集] 长谷川佑子:渐渐打开的文化编织物...
-
对话:安迪·沃霍尔 不是波... [第53集] 对话:安迪·沃霍尔 不是波普艺术...
-
对话:安迪·沃霍尔 不是波... [第54集] 对话:安迪·沃霍尔 不是波普艺术...
-
郑岩:关于青州龙兴寺古代佛... [第1集] 郑岩:关于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
-
郑岩:什么是一尊佛像及佛像... [第2集] 郑岩:什么是一尊佛像及佛像在具体...
-
郑岩:佛像的自身力量和它的... [第3集] 郑岩:佛像的自身力量和它的传奇故...
-
郑岩:世界艺术史大会--从新... [第4集] 郑岩:世界艺术史大会--从新角度看...
-
美术馆如何挑选艺术家(上) [第1集] 美术馆如何挑选艺术家(上)
-
美术馆如何挑选艺术家(中) [第2集] 美术馆如何挑选艺术家(中)
-
美术馆如何挑选艺术家(下) [第3集] 美术馆如何挑选艺术家(下)
-
安东尼•葛姆雷:我的雕塑艺... [第1集] 安东尼•葛姆雷:我的雕塑艺术(上...
-
安东尼•葛姆雷:我的雕塑艺... [第2集] 安东尼•葛姆雷:我的雕塑艺术(中...
-
安东尼•葛姆雷:我的雕塑艺... [第3集] 安东尼•葛姆雷:我的雕塑艺术(下...
-
商伟:从视觉艺术角度解读《... [第1集] 商伟:从视觉艺术角度解读《红楼梦...
-
商伟:透视灭点法图解《红楼... [第2集] 商伟:透视灭点法图解《红楼梦》
-
商伟:“走进”时间维度里的... [第3集] 商伟:“走进”时间维度里的大观园
-
约翰·杰勒德:3D扫描和模拟... [第1集] 约翰·杰勒德:3D扫描和模拟
-
约翰·杰勒德:太阳能储备 [第2集] 约翰·杰勒德:太阳能储备
-
约翰·杰勒德:图像.实体(上... [第3集] 约翰·杰勒德:图像.实体(上)
-
约翰·杰勒德:图像.实体(下... [第4集] 约翰·杰勒德:图像.实体(下)
-
前言(徐冰+陈小文):用感知... [第1集] 前言(徐冰+陈小文):用感知了解艺...
-
安•汉密尔顿:感官和语言对... [第2集] 安•汉密尔顿:感官和语言对创作材...
-
安•汉密尔顿:触向不可知的... [第3集] 安•汉密尔顿:触向不可知的手
-
安•汉密尔顿:流动的“静止... [第4集] 安•汉密尔顿:流动的“静止”——...
-
安•汉密尔顿:狭窄空间的亲... [第5集] 安•汉密尔顿:狭窄空间的亲密感
-
安•汉密尔顿:公共空间的亲... [第6集] 安•汉密尔顿:公共空间的亲密感
-
安•汉密尔顿:你愿意被看见 [第7集] 安•汉密尔顿:你愿意被看见
-
杭春晓:松窗叠影——溥心畬... [第11集] 杭春晓:松窗叠影——溥心畬的“传...
-
曹庆晖:丹青碎影——艺专的... [第2集] 曹庆晖:丹青碎影——艺专的先生们...
-
曹庆晖:丹青碎影——艺专的... [第3集] 曹庆晖:丹青碎影——艺专的先生们...
-
刘曦林:蒋兆和与《流民图》... [第16集] 刘曦林:蒋兆和与《流民图》(下)
-
潘公凯:传统派与传统意义—... [第19集] 潘公凯:传统派与传统意义——以潘...
-
杨保军:艺术城市——通州愿... [第1集] 杨保军:艺术城市——通州愿景
-
吴玛悧:以公共艺术为方法的... [第2集] 吴玛悧:以公共艺术为方法的翻转校...
-
弗洛伦泰因·霍夫曼:艺术运... [第3集] 弗洛伦泰因·霍夫曼:艺术运动
-
徐冰:公共艺术的尴尬性 [第4集] 徐冰:公共艺术的尴尬性
-
纳仁·巴费尔德:创新与国际... [第5集] 纳仁·巴费尔德:创新与国际化推动...
-
对话: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 [第6集] 对话: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
傅柯林:激怒的城市 [第7集] 傅柯林:激怒的城市
-
朱锫:自然的态度 [第8集] 朱锫:自然的态度
-
朱小地:建筑从内心深处开始 [第9集] 朱小地:建筑从内心深处开始
-
柏志高:西九龙文化区——公... [第10集] 柏志高:西九龙文化区——公共艺术...
-
崔泰晚:韩国文化与艺术提升... [第11集] 崔泰晚:韩国文化与艺术提升法案
-
朱仁民:艺术、生态、经济—... [第12集] 朱仁民:艺术、生态、经济——用艺...
-
对话:用公共艺术引领城市创... [第13集] 对话:用公共艺术引领城市创新(上...
-
对话:用公共艺术引领城市创... [第14集] 对话:用公共艺术引领城市创新(下...
-
对话:当代社会变动中的艺术... [第1集] 对话:当代社会变动中的艺术 艺术家...
-
卡琳•加德纳:共鸣与全球化... [第1集] 卡琳•加德纳:共鸣与全球化的理解
-
杨冬江:界面与边界——大学... [第2集] 杨冬江:界面与边界——大学博物馆...
-
莎拉•杰西:惊奇因素--如何... [第3集] 莎拉•杰西:惊奇因素--如何建立学...
-
周旭君:美术馆存在的价值和... [第4集] 周旭君:美术馆存在的价值和发展趋...
-
黛博拉•克利尔沃特:建立儿... [第5集] 黛博拉•克利尔沃特:建立儿童与当...
-
康文伟:弘博网对中国博物馆... [第6集] 康文伟:弘博网对中国博物馆教育活...
-
对话:博物馆公共教育体制 [第7集] 对话:博物馆公共教育体制
-
弗吉尼亚•希勒:探讨博物馆... [第8集] 弗吉尼亚•希勒:探讨博物馆与艺术...
-
薛梅:美术馆的沉浸式体验 [第9集] 薛梅:美术馆的沉浸式体验
-
莎拉•甘茨•布莱思:创生中... [第10集] 莎拉•甘茨•布莱思:创生中的物件...
-
刘端玲:“抽象艺术中的音乐... [第11集] 刘端玲:“抽象艺术中的音乐”—肖...
-
朱丽叶•弗里奇:当代艺术是... [第12集] 朱丽叶•弗里奇:当代艺术是否是80...
-
晏燕:当公共参与变为策划内... [第13集] 晏燕:当公共参与变为策划内容
-
范迪安对话阿尔弗雷德·帕克... [第1集] 范迪安对话阿尔弗雷德·帕克芒:中...
-
范迪安对话阿尔弗雷德·帕克... [第2集] 范迪安对话阿尔弗雷德·帕克芒:中...
-
范迪安对话阿尔弗雷德·帕克... [第3集] 范迪安对话阿尔弗雷德·帕克芒:中...
-
王春辰:艺术如何与哲学有关 [第1集] 王春辰:艺术如何与哲学有关
-
刘悦笛:哲学家的批评和批评... [第2集] 刘悦笛:哲学家的批评和批评家的哲...
-
张冰:从文学的背景理解丹托 [第3集] 张冰:从文学的背景理解丹托
-
李军:艺术史角度下的丹托理... [第4集] 李军:艺术史角度下的丹托理论
-
隋建国:关于艺术终结和历史... [第5集] 隋建国:关于艺术终结和历史终结的...
-
Mary Wiseman:丹托与中国... [第6集] Mary Wiseman:丹托与中国当代艺...
-
David Brubaker:丹托的哲... [第7集] David Brubaker:丹托的哲学和中...
-
Ginger Danto:对父亲的回... [第8集] Ginger Danto:对父亲的回忆以及...
-
北川富朗:艺术唤醒乡土——... [第1集] 北川富朗:艺术唤醒乡土——濑户内...
-
北川富朗:艺术唤醒乡土——... [第2集] 北川富朗:艺术唤醒乡土——濑户内...
-
邱志杰:简述威尼斯双年展中... [第1集] 邱志杰:简述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
-
邱志杰:关于“非遗”参展 [第2集] 邱志杰:关于“非遗”参展
-
邱志杰:回应质疑——威尼斯... [第3集] 邱志杰:回应质疑——威尼斯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