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收藏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佳作传世 >石涛《兰竹当风》

视频信息

名称:石涛《兰竹当风》
 

  石涛,中国清代画家、僧人。本姓朱,名若极,发为僧后,自称苦瓜和尚。他是中国绘画史上屈指可数的顶尖人物之一,他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画向近、现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作凡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不精擅且富有新意,尤以山水画及其论着《画语录》名重天下,从他的绘画技艺和理论方面看,“清代以来300年间第一人”的说法的确是当之无愧的。

  石涛天性颖悟,能把握住世间变动的法则,借用为绘画创作的法则。他认为宇宙是由无生一,由一生多,由多复归于一。作画是在借天地万物之形质来写自己的感情,抒发胸中的意兴。石涛重主观感情的表现,平生又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便用笔墨表现出来。画面上无论画题、画境、笔墨,都是简放自然,趣味无穷。他有时喜画荒山枯树,茂草乱流,有一种荒凉寂寞之感。有时又画一些兰竹,诠释着自己的拳拳深情。

  石涛的兰竹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与王原祁合作的《兰竹轴》最为出名,香港至乐楼藏有石涛与王翚合作的《兰竹图》,但这两幅画都不是石涛自己绘画理念的阐述,有其局限性。而《兰竹当风图》便是石涛笔墨的绝佳诠释,它的枝叶充满画面,随风摇曳,有一种茁壮生长的气息,正是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创作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兰竹当风图》高122厘米,宽55厘米。在这幅画上墨色之润和墨色之活都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石涛写竹将画处理得形整而气畅,这幅画特别有神韵,裁剪画面,善长变化,落笔便顺着石势写竹。竹竿劲挺而不失势,分披的竹叶用浓墨与湿墨结合,以对应画面下方的斜石,更打破画面上幅的虚空。又以淡墨补兰花,略微与石势相背,以补画面下方之虚。兼营造出前后的空间深度,以很少的笔墨以一胜多地表示出丛竹之境,又与浓墨的竹作了相得益彰的对比衬托。远处以淡墨轻点,显得层次分明。

  195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李霖灿公出路过纽约,与王季迁相遇,一见如故。二人坐在要开往波士顿的火车车厢里,谈论起王季迁收藏的宝贝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决定折回去过过赏画的瘾,两个画迷从纽约银行的保险柜中取出画来,大大发了一阵疯。

  兴到酣处,王季迁拿出一卷没有天地杆的画,说:“这是我极喜欢的一幅石涛的画,却不知道您意下如何?” 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这幅《兰竹当风》图把迎风掀舞竹的动态表现得出神入化,李霖灿不禁大吃一惊,失声惊喝:“这不是郑板桥所说的,石涛画竹‘好野战’吗?”

  画面上的竹子,欣舞盘旋动态撼人,水份之清澈饱满,令人叹为观止。迎风兰叶一撇,委婉风生,石廓飞白一偃,质感以生,中腰浓墨苔点,凹度以现,细草纠缪,继之非草非花之攒苔入虚,幻入空蒙,悠然意远。无招胜有招,无规律而规律自在其中,这是对石涛画竹最高程度的诠释和褒扬。这幅《兰竹当风》,因而当仁不让地可称“清湘墨竹,此为第一。”

  画款题“风稍谡谡扫重阴,独抱虚怀肯入林,鸣风不来朱实少,却教黄闘搅春心。”托物言志,透露了此画的弦外之音,将一个隐士的文人趣味、劲节清风与故国情怀,浓缩于这幅当风乱竹、空谷幽兰之中。

  自有图册史料记载以来,这件石涛名作便被广为传颂。先是被李鸿章侄孙、云贵总督之子李国松列入《肥遯庐藏名人花卉画轴》,又被张大千收进《大风堂名迹》。《大风堂名迹》四册为张大千于己藏中精心选得,1955年在日本东京精印出版,轰动艺坛,成为各国美术馆、博物馆的必藏之作。

  《大风堂名迹之清湘老人专辑》收入石涛竹石山水计四十件,此《兰竹当风》列为第七件。后此画远渡重洋,被著名收藏家王季迁先生珍藏,正是流传有序的石涛绝佳的兰竹图。

  1963年,张大千与王季迁为李祖莱先生合作《竹石图》(见附图)即以石涛的《兰竹当风》为底本,此图从画面上不难看出他们应该是背临的。足见这件作品在两位书画鉴定大师心中的分量。

  如今这幅迭经名家收藏的石涛传世佳作即将加盟北京匡时2012春拍“明遗民书画专场”,为“故国情怀”再添有力注脚。

上传日期:2012年0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