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收藏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展览赏析 >【雅昌带你看展览】比利安娜•思瑞克解读“惯例下的狂欢”巡回展(深圳)

视频信息

名称:【雅昌带你看展览】比利安娜•思瑞克解读“惯例下的狂欢”巡回展(深圳)
 

  导言:应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之邀,“惯例下的狂欢”巡回展于2013年1月26日在深圳OCAT开幕。 “惯例下的狂欢”展览项目去年9月份在上海歌德学院已经开启,展览的核心在于将“展览的制作”这一很少被人关注的课题提出讨论与思考,旨在重新探讨展览的 模式,寻找除了个展和群展以外的更多方式去进行展出和展览,让大家除了关注艺术家创作以外,也关注到展览的制作本身。

  虽然这是一个巡回 展,但是在深圳OCAT这一特殊的当代艺术机构展览时,策展人没有照搬上海的展览模式,而是将OCAT作为了一个研究主体而展开一系列工作。在这次展览开 幕中,著名独立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认为展览的目的本就在于为展览的模式提出更多的可能性,逃脱一种展览的“惯例”。因此本次展览的工作展开与OCAT 当代艺术中心各部门工作人员密切合作,将通常不向公众开放的展览制作过程和工作环境进行重现,向传统的“机构-策展人-艺术家”之间的主客关系提出挑战。

  本期导览人:著名独立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

  蔡影茜“事实的想象”

  比利安娜:这个板块展出了OCAT成立以来以7位艺术家(分别是:隋建国、汪建伟、王广义、张培力、舒群、谷文达、徐坦)个案研究展览留存下来的档案、文献为基础,通过这种物质载体和策划者参与者的口述、回忆,引起观众对事实的在定义和再想象的过程。参与者和观众对展览的重述,不仅是重访历史的过程,也是造就一个重塑将来的可能性。

   展厅的七个桌子构成了蔡影茜的作品,大家可以叫做作品或者是展览中的展览也好。我当时跟她联系沟通这个想法的时候,她非常清楚她的工作对象是在OCAT 当中是什么样的,哪一块的,所以她非常快就进入工作的状态。她这次的项目叫做“事实的想象”,其实我跟她有一个比较共同的关注点,就是所谓的机构批评或者 是机构批判,所以她的创作开始从“机构到底是什么”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出发点。她在这次展开的项目是黄专老师策划的七位艺术家的个案,他们分别有隋建国、汪建伟、王广义、 张培力、舒群、谷文达和徐坦,所以每一个艺术家的个案蔡影茜都做了很多研究,也来过很多次深圳,看一下他们的文献资料到底有一些什么。因为这些展览其实是 在OCAT这个机构八年当中非常重要的展览,但是这次展览结束之后留下来的这些档案,我们怎么拿出来看,这些档案到底是不是一个非常客观的对展览的理解, 所以为什么叫“事实的想象”。因为我们很多人根本没有看过黄老师的这些展览,可能是通过画册或者媒体报道阅读的一些展览的事实,所以为什么叫“事实的想 象”也是结合当时他们所现有的部分蔡影茜挑选的文献档案,再加上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她每天从三点钟项目创作,她挑选的工作人员做一个口述的讲解每一个展览 的事实或者想象。我觉得这种回忆也是非常个人化的,因为当然有一些OCAT同事看到过,也非常直接地参与过这些展览的制作,但是有一些非常年轻的同事,他 们也能够听到这些展览当时的情况。所以其实她的这个项目比较有意思的是她用历史资料,但是给了个体一个非常大的想象空间,不仅是回忆所谓的历史,也是能够 去通过这些首先的档案看机构的未来。

  隋建国部 分挑选的大部分资料,可能展示的文献也比较有意思,是观众可以自己弄的,自己放的,也没有特别多的保护和平常的文献一样,可能比较重要的是这是展览当中平 面图非常视觉化的一个展示,甚至他们原来用的标签等等的物品。每一个展览蔡影茜写了一段话,这一段话可能是她个人所谓策展人对艺术家的选择,展览的策展的 出发点各方面的问题她自己的思考,这个关系可能一直到现在,展现了这个机构本身近八年以来的一些方向。

  比利安娜“对收藏品的重访”

  比利安娜:展览中展出了来自OCAT当代艺术中心8年来所做过的展览工作留在仓库的藏品,这种藏品通常不做公共展示。这些作品是构成机构历史文献的一部分,让人从新的角度去理解机构收藏品的定义。例如本次展出的有王广义针对地铁项目的油画草图作品等,我选择用老式的展示柜并以封闭式的空间展出,通过透明的玻璃幕墙可以看到作品背后的画框框架。这种特殊的布展方式,不仅和观众分享了这些创作本身,同时也使人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

   在这个展览里边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小小的介入。其实我们当时考虑OCAT馆藏,我觉得馆藏在一个机构里边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这些国际的大的机构最大的话语 权是通过他们的馆藏,也一百多年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但是我们其实后来发现OCAT作为一个机构馆藏特别少,可能跟OCAT集团和公司是分开的,所以这些 是非常少的,他们现有的馆藏,也是跟他们以前做过展览和活动有关的,其实没有特别系统的馆藏。作为机构本身来讲,我在说OCAT这样一个机构,可能这些留 下来的作品,比如这个是他们当时做的一个很大的地铁项目,王广义的 一张很大的油画草图,我当时决定把它这样展出。因为其实这些馆藏也很少拿出来给观众看到,都在仓库里边,我当时选择用这种老式的玻璃柜去展出,因为它可能 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一个封闭的空间,但是还是可以给观众分享的,我可能通过布展方式,除了只是分享这些创作本身,你可以背后看到它的宽什么的,也是我的一 些思考。

  刘诗园“开放的雕塑”

  比利安娜:刘诗园将OCAT图书馆项目的一部分搬到了美术馆展厅空 间,进一步凸显图书馆的公共性。这个图书空间的布置很具特色:书架和椅子等家具均由OCAT仓库中书籍摆列而成。而书架展示的书籍均根据参展艺术家和策展 人甚至OCAT艺术总监和馆长等提供的书单购买而来,并以个人为单位设立书架,让观众阅读每一位艺术家的私人书单,书架变得更个人标签化,具有不一样的意 义。

  刘诗园的作品叫做“开放的雕塑”,是在我们这个展览当中唯一一位艺术家跟OCAT有过比较深的接触,她去年刚刚在深圳OCAT做了 一个驻村项目,当时她做了一个图书馆的设计。我以前不知道OCAT有这个图书馆,但是我个人一直觉得图书馆是机构非常重要的知识生产和知识分享的一部分。 所以我看了她对图书馆的设计之后邀请她参加展览,并能够做这个图书馆。因为图书馆在我们前几个月开会的时候它不完全是对外开放的。我们当时希望通过展览图 书馆,可以让任何观众能来阅读,但是刘诗园给了我们一个想法,她用他们仓库里边所有的OCAT近八年的出版物做一个书架,其实这些作为框架的书是没法拿出 来阅读的,但是有一点是OCAT去年刚刚开始每一个入住的策展人或者是艺术家,包括我们这个展览,他们邀请我们提供书单,这个书单,我们提供之后他们会去 购买,然后会纳入到他们的图书里边。我们跟他们这次讨论,我们希望我们购买的书单能够给观众阅读,在我们这个展览里边其实每一个书架是代表一个个体,这个 是胡韵的书单,这个是他的书,有一部分的书因为国外的出版物,所以没有完全到。在展览两个月过程中新到的书也会不停地在加,所以观众每次回来会看到不同的 书,这一块是我们邀请了OCAT工作人员从他们现有的图书里每一位挑选一本书。然后这个是李然的书单,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的书单也很不一样,很能看得出个 体的一个兴趣或者是关注点等等。这个是蔡影茜,我的书架是空的,因为我的书是外文书还没有到,然后郭瑛的书,卢迎华的,这是黄专老师的书单。他当时给我们 提了很多,但是他们购买这些书要很多钱,所以我们就购买了一部分,但是他当时觉得一个比较严肃的图书馆在中国是必须的。

  除了这些我们购 买的图书之外,刘世炎的图书馆也会有一系列的电子书,因为我们也在思考刘世炎在这个项目里边,图书馆除了一个非常物体的店到底还能是什么?我们所参展的艺 术家和策展人给OCAT捐赠了我们的电子书,所以观众可以从电脑上直接拿自己的USB拷贝,如果他们感兴趣的话可以拷贝带回去。这些家具也是用他们仓库里 边的书做出来的,所以希望观众在这里可以坐着阅读书,我们的相关展览的讲座、讨论都会在这个图书馆里边进行。

  李然的影像作品“我想跟你谈谈,但不是你们”

  比利安娜:这个作品是李然的作品叫做《我想 跟你谈谈但不是你们》,这是唯一一个从上海的“惯例下的狂欢”原封不动搬到此次展览里的作品,所以也是唯一没有直接把OCAT当作工作对象的一个作品,他 把我当成一个工作对象。我当时邀请他参加上海的展览,他就给了我这个方案,想跟我进行一个对话,关于我的这个策展实践。这个作品分两块,一块是你们所看到 的小的屏,是我们非常严肃的当时的谈话,他是通过这些桌子上的照片,这些照片在北京跟朋友策展人艺术家拍的一些身体局部的照片,他会每次拿出来一张照片跟 我说我们当时跟另一位艺术家朋友讨论策展人是完全不需要的,或者策展人的实践是对我的朋友是非常不重要的,你怎么看待?所以从他非常个人的一个朋友的圈子 讨论,把这个话题展开,我们进行了一个谈话。

       为什么叫“我想跟你谈谈不是你们”,可能是行业的一个困惑,我们想讨论的,能讨论的人还是非常少的,真正分享想法的人还是非常少的,虽然我们经常是合作的 等等,但是真正能分享想法的人还是非常少,除了这个作品,这一块你们看到的我们两个讨论的这一块还有一个大的视频录像,他是编写了一个剧本,我们两个的对 话,你们可能都知道其实很多人记李然的作品就是一个模仿,他把我们谈话中截取了一部分视频,重新写了一个剧本,他是一个病人,我是一个医生的角色,我给他 开药等等,把这个放大了,我觉得从他布展也可以看到他对艺术行业的思考。今天可能这里也会往上放一些照片,没有拿过来,但是在展出开幕也会做一个,我不想 说是一个表演,但是他会选择性跟别人继续谈话,就是这样的。我当时打算把李然的作品搬过去,我觉得他对我来说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课题,就是个体的一个经 验在展览中或者在博物馆中,因为其实展览本身的框架给观众带来的就是一个个体的经验,可能跟你去电影院看电影或者你看一部戏它是一个非常集体的经验,展览 本身的框架就是一个个人、个体的一个经验,所以我觉得他的作品可能也提出了这方面的问题。李然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课题,即个体在展览或者在博物馆中的经 验,它不像是看电影或者看戏给人的是集体的经验,展览本身的框架就是一个个人的、个体的经验。这种经验或许也体现了一个行业困惑——我只能和“你”谈谈, 但不是“你们”。

  郭瑛“寻找理想三角关系”

  比利安娜:郭瑛针对艺术家、策展人、艺术机构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展开了一个持续性调研项目,在本次展览以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本次调研对象覆盖OCAT工作人员、策展人、艺术家及普通观众,对不同的调研对象设计了不同 的问卷,并且每周在展览中的展示黑板总结更新问卷结果。这一研究旨在为艺术家、策展人和艺术从业者在思考公共项目和公共参与等问题时提供借鉴,这对机构来 说是一个有效的反馈,对观众来说,也能了解到一种看待自己的新方式。

  郭瑛是一个策展人和艺术家,她原先是在曼彻斯特的华人艺术中心工 作,她刚刚回到香港,她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研究方向是我们叫做“三角恋”,艺术家和策展人、机构和观众,她的一个非常直接的问题是“这个展览里边到底 OCAT观众是谁?”因为她也来过很多次深圳,跟OCAT教育部沟通,看一下他们有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因为他们刚刚开始做,所以她也在OCAT所做的 关于观众这一块的基础之上继续开展她自己的项目。她做了一个问卷,一个调查问卷给观众,非常基本的,很多机构在国外也在做,但是国内的机构不是很多。每礼 拜,这OCAT工作人员就会在这里更新些问卷的结果,在这个黑板上,比如说观众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或者怎么样,这些信息也是给观众分享的,也是一种 观众能够看待自己的一种方式。但是我觉得对我们来讲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非常直接的反馈,我们这个展览到底别人觉得是没有意思的或者是非常难看懂的或者是对 机构也是一个有效的反馈,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除了我们有限的两个月展出,因为我们展览还是一个一贯的惯例,就是两个月,三月底这个展览结束。但是我当时跟 展览的参与者讨论,我希望有一些过程,我们展览结束之后也能继续在这个机构存在下去,所以这样的话可能对这个机构本身的内部一些工作会有帮助,就是这样 的。

  这是郭瑛的项目第二个部分,她做了一个问卷调查,除了在展览过程中针对观众她做了一些调查,针对艺术家、策展人,包括在OCAT机 构工作的人,问题都是同样的问题,你的项目艺术实践中是否将公众纳入考虑?你的目标观众是谁?你希望哪些人参与进来?你是如何让观众进来?让公众进来的项 目是什么?与公众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你觉得自己得到了哪些收获?其实除了OCAT工作人员之外,我们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包括策展人,包括卢迎华OCAT的总 监还有一些香港的艺术实践者。

  胡昀“我们生产什么?”

  比利安娜:在一个个美术馆展览的背后,在成就一个个美术馆艺术氛围过后,无数展台和展柜等道具摆设被层层包裹,永不见人。胡昀利用展览仓库遗留物,制作了一个庞大的装置。观众在目睹一次次精彩的展览过后,再次见到这些道具,除了回忆以外,是否还能激起什么联想?

   胡昀的作品叫做“我们生产什么?”其实这个作品也在问我们自己,本次参与者策展人和艺术家通过展览生产了什么?也是在问这个机构八年当中生产了?他这次 打算用OCAT仓库里边遗留下来的,平时给艺术家服务的展柜、桌子、玻璃柜子等等的物品去做他的装置,所以这些东西都是从OCAT的几个仓库挑选的。然后 大概有八十多张幻灯片,他来得比我们早一些,他去拍摄了关于OCAT近八年从他的调查里边比较重要的工作的点,除了OCAT机构本身,OCAT的展 厅,OCAT图书馆,他们所有的公共项目,公共艺术作品,甚至关于OCAT的大概在这个城市里边的一些痕迹,是他通过这一系列的幻灯片去展示。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版权归雅昌艺术网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雅昌艺术网”字样,纸媒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传日期:2013年0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