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圆桌】之常青画廊故事 ——画廊周北京参展机构访谈录(下)
视频信息
- 名称:【雅昌圆桌】之常青画廊故事 ——画廊周北京参展机构访谈录(下)
-
常青画廊北京空间外景
点击视频:
【雅昌圆桌】之常青画廊故事 ——画廊周北京参展机构访谈录(上)
在中国画廊行业短短一、二十年的历史中,如果存在“现象级”画廊,常青画廊可以算一个。十多年来,大的经济环境起起落落,周围的机构换了一波又一波,常青画廊,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一直存在于798艺术区那个地标性的位置,从未变过。
艺术家彭禹觉得:“如果要做一个画廊的选题,常青画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案例。一方面它像那些最大牌、最商业、卖的最好的画廊一样,在全世界各地开设空间,另一方面它的每个空间运营模式又是如此不同。它的空间不仅在最贵的地方;也会往外延伸,在最荒无人烟的地方设立。常青画廊已经在全世界各地插上了许多的旗子,但从来不是在每个城市的相同的‘王府井’地段,而是每一个需要艺术的地方。”
常青画廊三位创始人:洛伦佐·飞亚斯奇、马里奥·克里斯蒂阿尼、莫瑞西欧·瑞哥罗
常青画廊_意大利圣吉米那诺外景
1990年,位于意大利一个保留着中古世纪风貌的小城圣吉米那诺,三位好朋友Mario Cristiani,Lorenzo Fiaschi和Maurizio Rigillo决定创办一个画廊:Galleria Continua。之所以取名:Continua,是希望在意大利这一片古典艺术很丰富的土壤上让当代艺术激发出一些新的活力。因此“保持时代的延续性,渴望参与书写承前启后的当代创造的诗篇。”成为画廊成立的初衷。
1999年,中国艺术家陈箴与画廊开始合作,陈箴在画廊举办个展期间,与三位创办人聊起了自己在中国的生活,他的作品与中国的关系,以及当时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等等。这激起了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极大的兴趣。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举办,常青画廊受邀参加,几位画廊创始人便借此来看看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和当代艺术生态。
中国当时的情形,早期与画廊合作的中国艺术家之一:孙原、彭禹有一个很形象的描述:“那个时候是一个什么状况,就是大家喝杯咖啡马路上一辆运土的卡车哗开过去,然后我们这边咖啡就全是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能坐在路边喝咖啡的人,才会想在这片土地上开画廊。我们认识的这三位老板正是那种人。”
可以想象,当时这几位意大利人看到这样情形时的兴奋,对他们而言,这片土地充满了活力。能够调动起他们对艺术的原始动力:感觉一切都可以发生。很快,他们就在798艺术区寻找空间,2005年,常青画廊北京空间开幕。如今看来,当时三位创始人所做的决定也许并不是一个理智的决定,他们的出发点不是在这儿每年需要投入多少钱,或是卖多少钱,对他们而言,这不是一个计算的结果,而是一个理想的结果。
2005_陈箴_融超经验
2006_持续的对话 群展_艺术家顾德新与常青画廊总监白飞德在布展现场
一个国际画廊的进入对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影响不言而喻。在孙原的印象中,2005年之前在国内出现的画廊,一是没有那么国际化,另外做非架上的并不多。“常青画廊的出现就跟别的画廊不一样。首先这是一个有国际背景的画廊,在做展览时,专业性完全体现出来:当时画廊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大多数画廊还都是希望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艺术家的,尤其是商业目的,所以当时的画廊其实很少有能够做到像常青这样比较专业化的程度。”孙原谈到。
2007_安尼施·卡普尔_升华
作为国内最早买大型装置艺术的藏家,张锐是画廊的早期客户之一,并通过画廊收藏了孙原&彭禹的《明天》等作品。他笑称自己一直以来就是常青画廊的忠实粉丝,因为:“常青画廊的进入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国际当代艺术的窗口。”
他透露了自己收藏的一个小秘密:“别人老说我是著名的收藏家,其实我心里非常的虚,完全不知道自己买的对还是买的不对。在一个时代里,大家只知道某几位艺术家时,不会有选择困难,只有买或不买的困难。但今天当你面前出现越来越多选择的时候,是很难做判断的。所以我特别特别的相信著名的画廊。因为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主张,每个品牌为什么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可以肯定他一定不是根据别人的眼光选择艺术家,而是根据自己对艺术的定义。所以它能够继续走的更远、更长。常青就是这样的画廊,就像它的名字一样。”
2008_卡洛斯·加莱高亚_革命亦或根茎?
2008_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_来自于镜子,第三伊甸园
2008_无动于衷 群展_艺术家孙原在展览现场
画廊名字:“常青”的由来,体现出画廊的理想与初衷。常青画廊北京空间总监白飞德回忆到:“最初我们想叫:永久画廊,因为Continua在意大利语和英文里有继续、永恒的寓意。最后我们询问中国艺术家的意见,他们帮我们找到了‘常青’这两个字,成为Continua在中文里最好的阐释。”
“常青不仅在中文里有一个美好的寓意,而且它更多地具有on the way的意思,而且一直保持着它的初心。”艺术家彭禹谈到:“我们很喜欢画廊的三位老板,因为他们身上一直保持着一种童真。虽然是做画廊,但是却不透着那么商业性的东西。在我的印象中,他们做一个展览,或是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不是去顾及这个东西是不是符合市场,只会被艺术家的想法所打动,然后不顾一切地投入去做。过程中可能没钱了,大家就一起布展,三个老板都可以脱了衣服,光膀子跟大家一块干活。画廊营造的氛围就是:大家可以为了这件事付出代价,一起工作,并保持一种Continua的状态。在已经被商业体制洗礼过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这是很难保持的。”
2009-05-02_顾德新同名个展
2011_群展:不再是,不再有
回忆自己在画廊工作十多年时间所做的展览,飞飞(白飞德)不禁笑到:“许多人给我们的反馈是,常青展出的作品感觉就是卖不出去的。”但这并不影响画廊的三位老板在向客人推荐作品时的热情,靠着这股热情,他们与国内的许多藏家建立起“兄弟”般的友情,并培养起藏家对画廊无条件的信任。可以肯定地是藏家们对画廊所持“价值观”的认同。也因为这样的价值观,画廊有许多不能触碰的底线。比如一位国内藏家购买了画廊的一件作品,之后便销售了出去,为此,画廊将其列入了黑名单。
2011年展览:北京在线直播_开幕合影
同样的价值观,吸引着艺术家与画廊的合作。早在2006年,孙原&彭禹就开始与画廊合作。彭禹谈到:“每次与画廊合作的新作品,常常是看了我们的草图就决定做这个计划。非常尊重艺术家的想法,而且我们的方案会经常会变动,甚至和最初的想法完全不一样。”2014年,孙原&彭禹策划的展览项目“不在图像中行动”,为了配合展览的呈现,画廊调整了原来的展期计划。
2012_贝林德·德·布鲁伊克同名个展
2013_劳瑞斯·切克尼同名个展
2013_邱志杰_坏笑
这样的情况,对常青画廊的同事来说,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画廊的一位老员工罗兰谈到:“我们最喜欢的就是跟艺术家碰碰面,随便聊一聊新的作品和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没有什么对或者不对,只是存在角度不同的问题。即使遇到矛盾,多聊几次就会解决。比如一个群展里,艺术家本来互相不认识或者是在布展当中有矛盾,但结果出来,这个过程本身也是艺术创造的一个过程。”
2014_不再图像中行动
2014_卡德尔·阿提亚_世界伊始
去过常青画廊意大利与法国的空间之后,让孙原、彭禹更深地感受到画廊的与众不同:“画廊在巴黎的空间位于郊区,从巴黎开车过去一个多小时。空间是一个大的水泥厂,那个规模是美术馆级别的,整个展品陈列比较难想象,还经常更换作品,这不是一般的画廊愿意去做的事情,或者说他完全不是同一种理想。当你开车驱往巴黎郊区空间的公路上,忽然看见一片大草坪上立着一件雕塑作品。你忽然意识到原来这就是常青画廊,那才是对画廊一种很全面的认识。”
常青画廊_法国穆林外景
从进入798艺术区至今,十多年来,常青画廊每年举办的3-4场展览中,主要是向中国“推介”优秀的国际艺术家,也为他们合作的为数不多的几位中国艺术家举办个展,努力寻求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促进意大利与国际艺术家的交流与艺术研究,正是对画廊创办时初衷的坚持。在常青画廊的周边,有些画廊消失了,也听说有些画廊卖的很好。白飞德说:“不管外面的环境变化多大,旁边的画廊卖的多好,我们当然尊重,但我们还是坚持我们的立场与初衷。我们知道是不一样的,对我们而言,重要的是艺术家首先应该享受跟我们合作,观众应该更享受看艺术家所创造的那个作品。”
2016_安东尼·葛姆雷_屯蒙
对此,罗兰很有感触:“最早遇到来画廊看展的观众,大家问的最多的问题是:这是什么意思?我们的回复是你自己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我一说这话他们愣了,因为不习惯。时间长了,我们发现观众开始知道常青就是那样的画廊,至少他们知道在常青会找到什么样的艺术,什么样的艺术家。这是最让我们感谢的地方。”
2017_乔瓦尼·欧祖拉_殒落之花:窃语
2017_庄辉_祁连山系
张锐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常青画廊是一个国外的画廊,但做的事情却很像中国的“愚公移山”——看起来很傻,但坚持下去的时候,却会给人一个精神的力量,就像累积信仰的过程。当他们为艺术进行这种无限可能的尝试时,我们就会看到愚公,就会预想到他们未来的成功。
常青画廊_古巴哈瓦那外景
图片来源:常青画廊,圣吉米那诺 / 北京 / 穆林 / 哈瓦那
- 上传日期:2018年0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