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收藏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展览赏析 >【雅昌带你看展览第573期】合美术馆三展同时绽放 呈现多元化的艺术

视频信息

名称:【雅昌带你看展览第573期】合美术馆三展同时绽放 呈现多元化的艺术
 

  在青年艺术展花样百出的当下,以青年艺术家项目“风口2016——第二届青年雕塑邀请展”、第二届“联合·6个展”、 和“第一届青年策展人展览项目招募计划展——墙,不墙”为燃点的“当代青年艺术说”论坛能否告诉我们“青年艺术展还可以怎么玩”?在当天的“当代青年艺术说”论坛结束后,2016年9月23日下午5时,三个青年艺术展在合美术馆同时开幕,形成对合美术馆的青年艺术群体活动 “横纵相连、以片聚面”的整体规划,达成一项“既能够避免同质化,同时又兼顾艺术史意义的青年艺术活动”。

  

  “风口2016——第二届青年雕塑邀请展”策展人孙振华致辞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和美术馆建馆以来就确立了自己的办馆方向,一个是为了优秀的艺术家做研究展。另一方面就是推出新人,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做了努力,这样的三个展览方式还会继续下去,我们希望通过一个系列性的活动让大家来关注青年艺术创作,把我们青年艺术创作让更多人去了解他们,这是我们的想法。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致辞

  “风口”展策展人孙振华:当代青年雕塑邀请展今年是第二次,“风口”是一个很时髦的词。其实我们就是说希望这个展览能够成为一个年轻人的“风口”,他们站在风口上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艺术,把他们的艺术传播出去。这次作品我们可能征集到了400多件,而且参展的艺术家里面有不少都是博士,在读的雕塑的博士、硕士,就是应该说我们中国当代最活跃的一些青年雕塑家,他们都有作品投稿,所以这是我们在这么多作品里头只是选30件作品,其实都还是很为难的。

  

  第二届“联合·6个展”策展人吴洪亮致辞

  “风口”展策展人孙振华:这件作品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刘辛未的作品,这件作品其实它是一个跨界的作品。它可以算是金属焊接雕塑,它也可以算是装置,它比较巧妙的就是利用一些现成的农具把这些使用过的农具然后把它焊接起来,最后焊接成一个方阵。这个方阵又像一个秋天那样的庄稼这样的感觉,所以他很巧妙的把一个工业文明,工业文明这样一个金属的焊接的方式和一个农业文明我们的农村和田野把它结合起来。同时他这个作品构思也是非常巧妙的,他也利用了现成品,其实某种程度上他也可以算是现成品的艺术。也就是我们今天的雕塑家他们越来越多的利用各种材料特别是利用一些废弃的材料来表现他们的艺术,而且他们的作品也和我们我觉得是跟我们中国的现实,跟我们中国的像农村、农业这样的现实有一个密切的关联,这是它非常精彩的地方。

  

  “第一届青年策展人展览项目招募计划展——墙,不墙”策展人张婷致辞

  “风口”展策展人孙振华:当代青年雕塑的作品他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很时尚,可能他们这些作品跟这一代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像我们看到这件作品明显地可以看出这是属于卡通的一代,他们可能从小玩游戏、玩卡通,在这个过程中间对他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所以他这个作品也会受到现在一些小朋友的喜爱,他们反映出就是在这样一个电子的时代,这样一个卡通时代,那样的一种比较欢快的这样一种情绪。比如他放在美术馆这样一个空间里在这样一个白色的墙壁下还有环境结合的也非常好,我相信它是会很受观众喜爱的。

  

  开幕式现场

  “风口”展策展人孙振华:当代的都市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一种传统农业文明的一种远离,但是我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对过去的田野,对过去的传统其实都有一份眷恋。现在的艺术家常常也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所以有很多在都市里面来表现农业,在都市里面来表现牧羊这样的题材,像我们现在看到四川美术学院张翔的这件作品就是在美术馆这样一个户外做了一群羊,这群羊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喜爱。像这样的东西是我们传统文化里面一种根性的东西,人们需要时实不断地在都市里面能够回顾他们,能够看到他们,满足他们这样一种怀旧的这样一种愿望。

  

  吕小帅《山有木兮木有枝》竹 木 300-400cm×30cm 2016年

  “风口”展策展人孙振华:这是我们这个“风口”展览中间一件韩国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这是一个女艺术家。她的作品我们现在看到她的效果非常浪漫,就像一片云,实际上她是把我们废弃的塑料袋洗干净以后然后烤箱烤出来的,她会把它烤成云这样的形状。她这个作品她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在于一个是材料的使用,是一种废弃的材料,废弃的材料体现了我们当代的生态环保的概念。就是废物都可以利用,都可以变成非常美的这样一个雕塑。另外他这个作品空间的这种密切的结合,它放在很多空间里都显得非常好看,它有一种装饰妆点的这样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在他们付出的智慧在很普通,甚至大家有一点厌恶的这种塑料袋到处满地,这样的中间她们创造了美,这是她的难得之处。

  

  张翔《绿岛》 仿真羊、仿真草、EPS泡沫 2016年

  “风口”展策展人孙振华: 从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风口”这里头这次展览中间好几个作品都是在材料的使用上,在艺术家的观念上向传统的回归。大家尽量的是在自己中国本土的传统的材料中间来寻找一种可能性,像这件作品它是一个装置作品,装置艺术本来来自西方。像过去我们说的现成品都是很多是采用一种西方的观念甚至工业的材料,可是在他的装置作品里面他采用了一个中国最朴素的竹子的材料。竹子在中国有太多的文化寓意了,他也不是简单的用这个竹子,他用木头把这个竹的每一个接口封起来,最后有的是放在地上,有的悬挂,这样就造成很丰富的空间感觉,如果在这样的空间看到这样的材料我们就会想到一种对传统的一种回望,对传统的一种敬意。

  

  金善珍《Significant form》局部 塑料袋 尺寸可变 2016年

  “6个展”策展人吴洪亮:2016年我们在和美术馆做了第二次的“6个展”,应该说和美术馆这六个展这样一个项目是咱们武汉的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创新的一个青年艺术家项目。它关注的点不是一个整体的青年艺术家群体,而是针对那些已经有一定成绩但是需要再提升一步的青年艺术家进行关注,进行一个推广。因此这个展览是等于是给每一个青年艺术家做了一个个展是6个个展的一个概念性的生成。这个展览其实就像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写的一篇作文一样就叫“我”,我希望找到这些艺术家从我的角度去关注世界、去关注这个社会,因此这个展览是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一个艺术家的自我和世界的关系。

  

  第二届“联合·6个展”展览现场

  “6个展”策展人吴洪亮:耿雪是近几年比较突跳的青年艺术家,她用陶瓷的语言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在这次“6个展”里耿雪的最新作品《米开朗基罗的情诗》,其实这件作品是一个影像作品,但是它又是一个行为也是一个雕塑的作品。她用自己的双手创作这样一个人体的过程把它全程地拍下来,那么把这件作品献给了她喜爱的或者说崇敬的文艺复兴的大师米开朗基罗。那么米开朗基罗有很多情诗是也她同性恋的那个伙伴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位艺术家用自己的双手去进入一个对雕塑本质的关照,那么又与诗歌,又与一个雕塑家内心的感受相链接,应该说耿雪给我们找到了一条对于艺术重新发现的、重新感悟之路。

  

  第二届“联合·6个展”展览现场

  “6个展”策展人吴洪亮:李曦是一个自我意识非常强的艺术家,他也是给自己很大挑战的艺术家,他是独用线条这样一个原来中国人去描绘一个图像的语言变成他整个创作的全部,而且他用这样的一个偏抽象的语言试图用他的绘画去寻找人和宇宙的关系。所以李曦的艺术是有那种胸怀的艺术,当然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作为一个母亲这样的挑战是非常大的。那么她也可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去每一次去找到一个新的切入点,所以在李希的世界里头我们关注到的东西可能是我们不熟悉的。而且这份陌生可能给我们恰恰提供了另一个世界给我们的启发,因此我们也期待这样的艺术家能在未来的时候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巨大的惊喜。

  

  丁浩《山有木兮木有枝》1000cm×480cm×400cm 2016年

  “6个展”策展人吴洪亮:这一件是丁浩的最新作品,其实他就是用树枝来建构了一个中国的山水。他用了最自然的形式去建构了一个张力很强的,大范围系统的一个全景性式的中国山水,具有中国语言特色而又不留痕迹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视频 尺寸可变 2015年

  “6个展”策展人吴洪亮:李宝荀这位艺术家在咱们这六个展览里应该算是特别的,因为他还是用写实的方式在呈现他看到的世界。那么这样的一种写实的能力他来自于鲁美的这个坚实的基础,应该说在他的作品中都保留下来了,这还是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我关注保寻的是什么呢?是他把日常的生活所见到的那份感悟厚厚实实地留在作品里。比如说他做地铁,他关注到大城市的在地铁中那些上班族所带来的那种眼神,身体的语言,群体的态度。那么好像今天的世界我们越来越自由了,但是好像我们被另外一种压力所包裹甚至是捆绑,保寻把这样的一份压力和他对这些人群的关注呈现在他的作品里头,因此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力量。

  

  戴耘 《古希腊帕特农神殿马头》 120cm×100cm×125cm 红砖、水泥、钢筋

  “6个展”策展人吴洪亮:大家看到的这件作品是艺术家戴耘先生最新的创作,他是用他独有的砖这样一个语言来复制我们可以用复制这个词来做了什么呢?做了希腊、雅典、帕特农神庙上的一个马头,这个马头现在已经不在希腊了,它在哪儿呢?在大英博物馆,这样的一个实实在提示我们其实这不是一个个案,在整个的二十世纪世界其实很多文物,包括文化的遗存都进行了一次大迁徙。这些原来在原生地的艺术作品其实都不在那里了,比如进入了西方的像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等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曾经我们认为会饱受苦难的民族来说这个国家来说其实这些是有伤痛感的。但是如果今天我们用一个世界的眼光和文化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事件的时候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我叫做爱恨情愁,它是复杂的。因为它既保留了文化又研究了文化,同时它好像又损害了文化原生的状态,所以艺术家在面临这样一个大的历史和大的文化格局的时候他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戴耘用他的方式对这样的一个现实进行了回应。

  

  张帆《采薇5》78.7cm×54.6cm纸上油画2012年

  “6个展”策展人吴洪亮:艺术家张帆一直被归入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创作的一个阵营里,当然我们也不想去固化他的创作,但是我们现在看到这件作品是近年来张帆新的思考。他把中国的书法包括一种概念叫《急就章——与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进行链接,从而生成了一个他新的艺术语言.这样的一个感受到的是抽象的东西到底对我们今天的艺术意味着什么或者说这样的艺术对我们的文化意味着什么?我想作为抽象的艺术家他们所要恪守的是用最简单的、最单纯本质的一些颜色和线条呈现了一个复杂的哲学性的思考.而张帆一直是坚守这样的品质在他的语言里头能够挖掘到更深入的,更使观众初看起来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细读起来别有异味的这样一个作品。

  

  倪卫华《风景墙-上海淞沪路》(20130404-10:38)

  墙,不墙”策展人张婷:这个展览它的名字叫“墙不墙?”其实这个名字从中文的逻辑上听起来是有一点奇怪的,但是它可能也比较属于一种年轻人的表述方式。这个展览其实他是跟“墙”这个意象有关的,这是一个物理的意象,但是其实对于大家,对于公众来讲这个词,这个字本身它也会产生出很多很多衍生这样一个概念无论是物理的还是心理的,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那么其实这个展览最开始是原发于他的原点是因为我很多年来一直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这个交流活动我发现我经常要在和外界国外沟通的时候需要有这样的一个翻墙的这样一个动作,这个动作这是客观的,但是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我要去解决这样的一个隔阂的这样一个关系,才能达到共识和谅解和相互的支持以及协调的这样一个过程,因为这个原点我就想到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思路。现在目前是14位艺术家一共是41件作品,包括像张大力老师、翁奋老师还有倪卫华老师他们三位摄影师是通过各自的一个十几年来,随着从90年代开始00年左右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这样一个都市化进程的一个变革。然后他们分别用自己的镜头来呈现整个这个城市社会转型的这样变革当中的一个故事,然后包括刘建华老师,陈小丹老师、沈也老师他们的作品其实是用一种非常经典的、东方的美学的格式来阐述和墙有关的精神性的意象。包括像谢艾格的装置还有罗永进老师的装置,包括计文于老师的软雕塑,所以都是通过不同的媒介来呈现,无论是具象的也好,意象的也好或者甚至有一些抽象的也好这样一个和墙有关的这样的故事。

  

  翁奋《骑墙-广州》艺术微喷 2002年

  

  刘建华《迹象》陶瓷 尺寸可变2011年

  

  计文于《就他吐出了一口气》 184.5cmx167cmx11cm 2013年

上传日期:2016年0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