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公开课 >【雅昌讲堂】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作品现象的潮流与创新
视频信息
- 名称:【雅昌讲堂】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作品现象的潮流与创新
-
【相关链接】
【主讲人介绍】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
胡斌,1961年生人,安徽霍邱城关人。1977年入伍,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毕业于北京小学、中学。入伍后,在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电影队任放映员。1979年调入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任美工,参加《平津决战》、《南溪河》、《哨位》、《咱们的指导员》等话剧的美术创作工作。1983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特技美术设计至今。先后参加了《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巴山儿女》、《死亡地带》、(中国革命之歌》、《闪电行动》、《虎年奇案》、《大决战》等影片的拍摄工作。其作品油画,曾参加全军舞美作品展、全国计划生育美术展、新时代美术展、建党七十周年美术展及香港东方画廊春季画展等。
导语:
这吃雅昌讲堂我们很荣幸请到胡斌老师为我们讲课,这一次的内容主要讲述,对于风起云涌的青年艺术展览与活动,我们不应只是停留于那种暂时性的表面喧嚣,而应该借助一些途径深入到展览及作品的背后,以较为系统地揭示其取向、风貌与缘由。
主题:【雅昌讲堂】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作品现象的潮流与创新
胡斌:关于身体的这种塑造,这样的倾向越来越强烈,那么很多艺术家就会反思身体是如何被塑造的,身体的社会意义是怎么样的,然后会反思这样的话题,而现在我们见到的很多关于身体的作品,他就直接是关于身体的一种解剖,身体的某个器官,就是以身体作为了他的直接面对的一个表达对象。
这个也是刚刚毕业的雕塑系研究生,他反映这个身体的变化嘛,这个也是一个身体本身的这样一种研究,这个当然是身体外在的变化,而有的就是探讨身体内在机能。然后这个也是影像作品关于身体的这样的一种感知、体验,这是通过一个外界的气质来探知身体的一种感受。这个同学也是本科的时候就引起关注,他就是用水彩画出解剖动物的内脏,画得很写实,这种对身体内部的研究。然后这个也是身体的那种痕迹,那种刮痕,就把自己身体的某种印痕,把它像一个档案一样列在这里。
朱妙芬(广美研究生) 时间的谎言
袁淑玲(广美研究生) 战士
第六个就是坏画,那种假装不专业的画家的画,就是说要画得比业余画家还要业余的一个潮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潮流呢?就是艺术界想推崇脱离制作感强的,程式化的创作,想要挖掘那种庶人绘画,就是没有专业基础的绘画那种表达的生命力。
陈东锐(广美研究生) 混合物
彭鑫(国美) 刮痕计划
这个是刺绣的这种图案,也是一些随意想象的这种图像,这里面都是充满着生活化、叙事性、自我的什么感受这样的一种表达。
陈子君 《关于告别的练习》
刘茜懿的《天籁籁》,也是对于自我成长里面的成长轨迹,还有包括尤其是反思、挑战,就是要解放身体,然后一种对抗,各种对生命表达的想象性思考。
刘茜懿 《天籁籁》
第八个恋物,这个大家应该也是变得比较多,就是把各种物品集合在一起,生活物品还有包括自然的质材,然后集合在一起然后这个是四川一个艺术家叫陈蔚,他这个也是收集了很多东西,包括日常用品,你看他做的这作品就布置出这样一个环境。
陈蔚的作品
陈蔚的作品
这个杨木时也是去年才毕业的一个学生,他的这个作品是做了很多,这应该是木头,就是做成尖锐的形象,又全部把它涂成黑色,然后在镜面的铝板放在上面,就是有倒影,然后这就是有很多不同形状尖锐的木材,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强烈的材质感,还有一个他全部涂成黑色,有一种水墨的感觉,好像里面从物质材料里面能够体现出某种精神的韵味。
杨牧石的作品
抽象这几年也是非常的红火,但是在中国来说抽象好像不知道怎么来理解,实际上在西方来说抽象他是有一个形式上的演进的逻辑,一步一步推动到他最后面发展的状况。他不是从形式出发,不是从点线形的那种秩序感,还有这种精神日常的轨迹出发的抽象,就像刘可这种作品,他其实不是一个抽象的构成,而是他希望通过这个胶布来形成,好像硬边的这种色彩,就像一个建筑空间的建构和解构一样,这样的一种感觉。
刘可《翻之三》
然后这个作品就是我们说所谓的后抽象,其实有一些抽象都不能够用抽象来概括他,他其实有具体的对应物,比如说像这个周青山的寄往天堂的信,他这个抽象画其实谈不上是一个抽象的画面,你看上去好像都是格子这些,如果你走近看,他其实画的是音标。
周钦珊《寄往天堂的信》行为
然后这个王光乐是央美的,他有两个系列一个叫做《寿漆》系列,一个是叫《水磨石》系列。他画那个画为什么叫寿漆,就是像涂那个棺材的颜色一样又涂很多遍,不断地在上面涂。还有那个《水磨石》也是一个就是建筑上面的那种工序。
王光乐《寿漆》
- 上传日期:2016年0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