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公开课 >【雅昌讲堂2187期】秦大树:陶瓷考古的产生与早期记载时期
视频信息
- 名称:【雅昌讲堂2187期】秦大树:陶瓷考古的产生与早期记载时期
-
【相关链接】
主讲人介绍:
秦大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宋元明考古,陶瓷考古。讲授过中国古代史(下),历史时期考古(下),宋元明考古等本科生课程,宋元明考古研究,宋元明考古研究专题,中国陶瓷史研究等研究生课程。
秦大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导语:
在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个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要了解陶瓷发展史,陶瓷的考古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陶瓷考古不仅要鉴别陶瓷的真伪,还要判断陶瓷的年代,要通过对陶瓷的器形、纹饰、窑口等考察,研究古代陶瓷的历史和工艺技术,从而反应出当时的等级制度、社会面貌、风俗习惯和生产力发展情况,以及各地区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情况。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大树,应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邀请,为2013级“艺术品鉴赏与市场 收藏管理”研究生课程班系统讲授了《中国陶瓷考古简介》和《宋代磁州窑、河南钧窑及杭州南宋官窑考古发掘》这两门重要课程。
课程名称:《中国陶瓷考古简介》
第5节:陶瓷考古的产生与早期记载时期
但是总的来说陶瓷考古产生的几十年间通过大量的实践我们不仅从学术工作上取得了众多的成果,而且也初步建立了一套对古代窑址进行考古调查发掘的方法,建立了初步的方法论体系,而且中国的陶瓷考古对国外产生的影响是其他方向所不及的。比如近年来,近十几年来韩国和东亚的一些国家陆续地开展了许多瓷窑遗址的发掘工作应该是受到中国陶瓷考古的影响。现在韩国人把他们的那些窑址一个一个地发掘,发掘的数量跟我们这儿每年挖窑址的数量都差不多了,明显就是受到中国陶瓷考古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然后这两年在柬埔寨,柬埔寨现在等于成了一个国际学术研究中心了,因为它的吴哥大家都在那儿做工作,都是学术机构做修复然后也对吴哥进行一些研究。尽管说不上高棉王国当时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成为了一个国际学术的研究的领域,所以去年下半年我去柬埔寨参加一个会,他们也做了好多陶瓷窑址的发掘,所以就是高棉的瓷器这么一个会,我去讲我们中国瓷器外销的问题。那么陶瓷考古主要产生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但是发展很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然后我希望到十二点把这一节尽快地讲一下。
这个瓷器因为它易塑多变的器型、光洁美丽的釉色,各种各样的釉色,青的、青黄的、白的,使它在创制伊始既是实用器又可以用来收藏陈设,所以很早开始文人就在他们的作品中讴歌。我现在分几个陶瓷考古产生发展的阶段,早期的记载时期,最早的记载出现在两晋时期,晋人潘岳在里边写到。这个现在关于这俩字大概得有几十篇文章在讨论,说可能就是淡青色的所以就叫漂瓷。但是不管怎么说,有这个瓷。另外这是茶的意思。
其实只有《艺文类聚》这个版本写的是出自东欧,所以研究陶瓷的人都引用这个,我查了好几个别的版本,好多都是,其实这可能指的是早期的在浙东平原地区的越窑或者是欧窑,就是在今天温州的欧窑生产的这种青瓷,这个其实都是一种带有赞美的。然后晚唐到北宋的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出现了窑的概念,这个窑是由特定的烧瓷的窑炉的这个窑就是英文的引申成某一个产地生产的某类瓷器。但是唐宋的时候对瓷器窑的记载还比较零散,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记载的就是陆羽《茶经》,这个陆羽也被成为中国古代的茶圣,很有意思在晚唐的时候这个饮茶一下就兴起了,很多人在路边上摆茶摊就像我们卖大碗茶似的,就在茶摊上放一个陆羽的锁相,这是茶神,如果生意不好了就拿开水烫他,烫陆羽,烫他生意就好点。
那么他的这个《茶经》里边说,它有一个排序,这个就形成了后来我们认为隋唐时期的六大青瓷窑,然后它又有郉窑和越窑的对比,唐代瓷器的一个特点就叫南青北白,南青是以越窑为主,北白就是郉窑,然后有人认为邢州的白瓷好所以它就有一个品评,如果,玉与银,银是灰色的玉是白色的。然后冰是晶莹的、有质感的,雪是煞白的。
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细不易查。但他这个说法也不完全准确,现在我们反而看到江西的洪州窑在晚唐时候生产地位非常高,作为名瓷随着粮船被运到唐安。而且我刚才说了洪州瓷还通过汉江这条水道直接走蜀道运到长安地区,就是长安地区对这个还是挺追捧的。然后到晚唐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对瓷器的赞誉的这些诗了,九秋风霜越窑开,这个窑还可以说是窑炉的窑,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著名的,有一系列的诗。然后这个,用诗的语言来赞美越窑这种淡青色的蜜色瓷的这种颜色。这个的这首诗更明显,一个赞美它的薄俏,就是又圆又薄然后釉色又好。它这个很薄俏的就像薄冰一样。
这种都是赞美的溢美之词,就是对它极尽赞美了。这是说长沙窑的一首诗,这反映了当时长沙窑生产规模极大的情况。这生产规模极大,很多窑炉都在生产。那么到宋代的时候,这是典型的定窑,这个定窑已经不是窑炉的意思,而是指这个地方生产的这类器物都是,刚才哪个同学问我说这个盛托在支圈上也有可能粘连,所以它把口部的釉去掉,口部一圈没有釉就叫,另外这里提了汝窑。那么到北宋后期人们开始品评,其实实际当中有,但是文献中开始记载谁生产的瓷器比较好,比如定窑的乔娘子生产的器物最好。
这个南宋时候有一个文献叫《百宝总征集》这个列在四库存目丛书,就是纪晓岚率领的这三百多个四库管臣都是大儒都很有询学问,这本书他评价是南宋嗜古,南宋开古玩店或者是开瓷器店的人所编的,所以写的水平很低,所以他就不要它,把它存一个目但是没有收在四库里边。近些年人们把四库存目丛书全给找出来,存目的书全给找出来,存目的这些书全找出来专门出了一本叫《四库存目丛书》。这是我们北大的一个公司叫,公司出的在齐鲁书社出的。那么它在里边就有一些记载,说这打油诗写得确实没水平,比我们现在老干部诗还差,水平很差,然后有一个注文,这对汝窑的一个记载,其实这个记载我认为不是记的汝窑记的是钧窑,这个话就太长了就不多说了。我们看定窑,其实就是老的古的那个我说都瓢的,就是满口都瓢的所以不圆全。然后说,它说明什么呢?
有一种是后刻款,有一种是在烧前就划上的款,这个非常幸运,我们2009年发掘定窑的时候出了一片这个,你看写着。确实这个在那个地层里边,北宋后期的地层里边就是釉最好最薄俏的一类。后来还有人关于这个到底是指什么,有些民间的高人他们挺有学问,然后就说这是徽宗的乔妃的器物这个最好,但是他们就不知道徽宗和这200多个后妃和亲王们多少悲惨当年,在那儿每年给多少粮食自己充了来吃饭,一人发五缕麻自己编衣服,否则的话终年裸体,你看黑龙江苦寒之地。
那些人极惨还拿了一个定窑的碗去,因为在杭州发现了一个,杭州有一位著名的民间研究者他说这是乔妃,后来等徽宗回来的时候乔妃特意委托某一个妃子把这个带到了杭州,结果就碎了,结果在建筑工地上挖出来就被他给捡着了。其实如果真是乔妃的话也得叫乔娘娘是吧?不能叫乔娘子对不对?其实我觉得这个乔娘子可能就是东京一个开食店的,她可能对器物质量要求比较高,所以她在定窑专门订做的。那么我们发掘出土这片磁片的地方就是生产官器的地方,就是还生产带尚食局、尚药局、六上局的器物的这么一个地层,又出了这个。所以就是在生产的高质量的东西被民间订货,但是肯定不是乔妃了,徽宗他们当时那种可怜实在是让人读着都惨不忍睹,还碰着一个瓷碗带着随身带着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后来在南宋后期的周辉的就有一系列的记载,定器景德镇窑,窑变,然后越窑、耀州窑、汝窑,这些就集中在一起进行记载,说明在南宋后期的时候已经对这些名词有专门的记录和收藏,已经开始收藏了。那么最早的系统对瓷器进行介绍的是明初人曹钊的格古要论,这个格古要论其实应该是元代成书,但是洪武二十一年奏进的。那么在这个古窑器论里边它记载了十五个窑,每个窑都记录了它的产地特点,所以这个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最早的系统记载的。
我看前两年有一个日本学者,就是大阪市里中央陶瓷美术馆那个馆长叫,他就从格古要论入手来探讨宋、元、明时期的收藏观念的变化,那个文章写得还挺有意思的,这个切入点其实是挺好的。然后再往走在景泰七年的到天顺三年的时候又进行了较增,记录的窑的数量就有17个,增加了2个,其实有一个是把它分成了两个窑。那么后世列为民窑的汝官哥窑定这几个窑都列在其中了,但没有提钧窑,这个其实是最开始在探讨钧窑为什么成为五大民窑的时候让我们特别关注,为什么格古要论不提钧窑,原来现在我们才认识到钧窑的那些陈设词,就是那个花盆、钴锭玺、海棠盆那些东西,就那套花器其实现在应该是宣德年间才开始生产,所以洪武年间怎么能对它记载呢。
分两类,一类粗的可能是宣德年间记载的,一类细的有可能是成化年间才记载的,但是现在这就是我们考古的和研究古陶瓷的传统的以耿先生他们为代表的故宫这些人一个激烈的冲突,耿先生在大会上高呼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说了算。其实这不关这个事,因为国外的学者最先关注到这些东西和明代器型相似,它的这种胎釉特征也像明代的,像元代的,他们最开始提出元代的,那么我们近年的考古资料证明它可能是明代的。所以这个后来有一次我急了,我在故宫发言的时候我就说,抱残守缺不是爱国,这个都是过去的这种明清时候的这种观点你非得要在这儿坚守,不承认考古发现,其实这是不对的一种态度。后来我检讨了好久,不应该顶撞耿先生,耿先生是一位非常令人尊重的学者。
明后期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就是在文人学者中明后期开始出现一类轻玩类或者叫轻赏类的著作,那么对瓷器基本上都会有涉及,像缂丝、文具、纸墨笔砚,其中瓷器也作为一大类。其中重要的他在卷上论窑器条里边说,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这五个窑,但柴窑其实是五代的,还没有形成五大民窑,只有没有列入,就是后来被列为五大民窑的钧窑没被记上。
那么在这以后又说,他就开始给这些窑,宋代的窑排队排序,哪个最好、哪个其次,这是一种收藏的观念,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古陶瓷的研究有所推进。然后这个张谦德是其儿子,他写了一本书叫《瓶花谱》这个也是在存目丛书里边有,还有在说服这个丛书里边有这个书。据四库管臣说这是他弱冠的时候十来岁的小孩的时候写的书,你想十来岁的孩子就已经对这些文玩这么了解,说明当时收藏大家收藏世家很兴盛。
他说然后就有了柴、汝、官、哥、定、龙泉、钧州、张生,章生一、章生二其实就是龙泉青瓷,宣,宣德成化这些窑,在当时在明代万历的时候就已经是民窑了。这时候柴窑、汝窑就很少了,就没有了,这个时候柴窑就被神化了,柴窑片瓦值千金,拿一片柴窑做被人打不死,这些都是对柴窑的神化了。然后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宣德的器物当时就很珍贵了,官歌这都是宋瓷,他就有一个评价了。其实从对钧窑的态度上我们把它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就是张应文和张谦德都是对钧窑比较看重的,有客观的评价,然后万历时候高连专门记载轻赏玩器,他说关于瓷器分四个小题,第一个论官窑说高子曰,他自称高子,论窑器必曰柴汝干哥,第二是论定窑,第三是论,以下论龙泉张窑。他对钧窑是很鄙视的,他在文献里边直接也说,除了花盆以外其他都是粗略不堪的东西。
那么从明末到清初这一类轻玩类的著作很多,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个时候的人有一个风习就是抄前人的,就是四库管臣特别讥笑这些人,说明朝后期的文人就会抄别人的书,董其昌就特别有名,他的抄的是张应文的认为钧窑很好,然后古董十三说是抄的对钧窑特别鄙视,两本书都是他写的,但是他是两个观点,抄人的。另外像这些都是当时可以列为轻玩类的著书,每本书你仔细看都会有一点点发明,但是主要是抄前人的,但可能一句半句的是他自己的体会,都是从收藏角度说的,那么这种著作相沿不断,到清朝的时候又进一步发展,到清朝中期就是乾隆嘉庆的时候开始出现陶瓷专书,比如成书于乾隆42年的张九月编的南窑笔记,这本书两年前三年前大家还都认为是佚名不知道谁写的,最近被人认为,找到一个抄本说是张九月这个人写的,所以广西师范大学就出了这本典教本叫南窑笔记,它就说,他认为大窑就是民窑。
他把钧窑也认为是民窑,但是不是在十大窑之内,其实十大窑里边宣陈嘉万这都是明朝的官窑。然后这个时候的谈瓷书最著名的是陶说,大家如果是初学者你就看陶说就行了,不用把所有的那些陶瓷书都看一遍,因为陶说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关于一个窑所有前朝的文献它都给抄上,所以这本书也是最早被翻译成英文的一本书。
然后景德镇陶路这个比较多的记载了工艺技术,南窑笔记和古窑器烤这些,这个一直延续到清末,徐志恒是清末明初时候的人,他写了一个,他的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可惜柴窑是五代的,把柴窑去掉就汝官哥定还差一个,更有钧窑亦胜可贵,所以后来人就把钧窑补上去变成了宋代的五大民窑,其余各窑统名之曰小窑,这就有大窑小窑之说了,其实来划分民窑和一般的窑。
那么这种记载一直到民国,民国最著名的瓷器书是的中国陶瓷史,所以我们把它叫旧陶瓷史,后来70年代末80年代初协会出的那个陶瓷史就被叫新中国陶瓷史。我们现在在宿迁在先生的率领下又编一本新的,可能将来叫新新陶瓷史,这以陶瓷考古的资料为主。然后他说宋代,这个他注义得很好,有分了官窑和民窑,其间,其实就是龙泉窑钧窑。
他其实也是列了一批,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五大民窑,所以关于五大民窑这个说法,我认为就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建国以后某个人提出来的,谁最先提出来现在也查不到,可能就是那种介绍书,比如在中国画报上的一篇文章里边它提出来了汝官哥定钧变成了今天五大民窑。而且现在是这样,钧窑的人说到五大民窑一定说是钧汝官哥定,定窑那边的人一说五大民窑就是定汝官哥钧,然后汝窑的人就说汝官哥定钧,就谁都说自己是五大民窑之首,这其实是一种宣传不是学问。
- 上传日期:2016年01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