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收藏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展览赏析 >【雅昌带你看展览第424期】王天德个展“回”

视频信息

名称:【雅昌带你看展览第424期】王天德个展“回”
 

 

“回”王天德个展开幕现场 艺术家王天德致辞

  2015年4月27日,艺术家王天德最新个展“回”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开幕,展出王天德“火灼与水墨”并置的最新力作三十余幅,其中《雪景图》及《建福宫长卷》系首次展出。

  作为当代水墨的实践者,艺术家王天德用火灼取代毛笔,在扎实的传统文人画传统之路上找到一条独具风格的视觉语言系统。一年前,他以“開門”为主题的个展为开端创作了一系列古今并陈的作品,延续至苏州博物馆的“后山”个展。一年后,他以“回”为主题,再次回到北京,回到代表着传统的故宫博物院,再次展开一场当代与传统的时空对话,正如“回”字所揭示的图像,两层圆圈,似渊水旋转,象征着时空的交错。

展览现场装置作品《后山图·回 NO15-HLST009》局部

敬胜斋展览现场装置作品《后山图·回》系列

《后山图·回》作品局部

敬胜斋展览现场

  以“回”为主题,是艺术家王天德与策展人吴洪亮共同思考许久的呈现,吴洪亮说“回”是时间,“回”也是空间。“在故宫举办这样的展览,我们要找到什么?”这是王天德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终有一天他给吴洪亮发了个短信说:“我们用‘回’怎么样?”吴洪亮说,这个字恰恰代表了他的思考,也有多重涵义,就像“回”的字形恰恰代表了北京城,是一个符号,两层方块,城墙里的城墙便是故宫,昨日的紫禁城,今日的博物院。

  当艺术家的手指触到手机上的return键时,找到了“回”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想用这个‘回’字思考走进去与走出来的问题,此次展览是对传统的敬仰和尊重,也是希望从传统走到当代的视野。如果用空间的思考方式去看“回”字,所代表的却又不是墙,而是门,当打开这一扇又一扇门时,便构成了“回”的穿越。“回”还是一个动作,存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无论治国或是文艺,每一次前进都在对过往的回望中完成。“回”又是一种姿态,在这个崇尚进步的世界里,往后意味着着拒绝、静止与内省。

艺术家王天德与策展人吴洪亮

现场嘉宾合影(左起:艺术家王天德、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策展人吴洪亮)

  三十多件新作包括《后山图》系列与最新的《雪景图》系列,展出于建福宫敬胜斋与延春阁,“大山大水”与“雪景”是王天德此次展览中展出作品的两条线索。“我的作品通常由两层画面叠加而成,底层在宣纸上以传统水墨的方式表现出山水画和书法的笔墨痕迹,表层是以香灼烧皮纸,两层叠加之后产生的空间与墨的视觉图像,构成另一层山水与书法的图像,会给观众造成一种想象,就像看到黄宾虹焦墨的错觉。”王天德这样介绍,两者相叠,并加以有意的错位,使整体画面产生一种空间深度的错觉,这一空间的错位也制造了一个时间的错位,让现代的我们与古代的文人有了一个彼此观照和对话的空间,这是王天德对于山水画面系列的解读。

  正如沈揆一所说,在王天德的山水作品中, 艺术家并不是象许多元明的文人画家那样刻意地营造一种得以精神卧游的自然山水景致。他着意营造的是一个更大的虚拟场域,在这个场域中现代的人们可以通过对文字和绘画的解构来与自然和古人进行对话与交流,也同时在这一空间中反观自己所处的境遇与疑惑。

延春阁展览一层现场

王天德长卷作品

延春阁展览一层现场

延春阁展览一层现场

延春阁展览二层空间

延春阁展览三层空间展出的单独一件服装水墨作品

  谈到“雪景”系列的灵感来源时,王天德介绍:“今年春节,我在加拿大过年,看到多伦多零下22度的雪景,我突然想到了我的新作品——雪。立即回到上海的工作室每天进行十三到十四个小时的兴奋的创作状态,试图在作品中找到诗意,感悟材质,跟历史进行交流。”

  策展人吴洪亮认为,中国画中的雪景不在于对雪的描述,而在于留白后的不知。在作品的趣味上,王天德继承了中国艺术的寂寥,荒寒是此中的佳品。如有僧问:“什么是摩诃般若?”一位禅师回答道:“雪落茫茫。” 对于禅师来说,雪就是空,就是无,就是无心,是不加装饰的本色世界。王天德喜画雪中山,是他的心念。但江南人作品中还是少不了细腻中润泽,那些“一痕山影淡若无”的情趣,在高高的宫墙之内,恰有些姜夔般“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的惆怅。故而,这样的展览,王天德作品中的荒野之趣、淡薄之色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豪华、绚烂恰恰形成了某些对比,是一次堂皇与野逸的挑战与共谋。

《后山图·回 No15-HLGST003》 2015年作

王天德《伊秉绶(1754-1815)奉和雨窗先生花券之作 后山图》 2014年

《伊秉绶(1754-1815)奉和雨窗先生花券之作 后山图》 局部 伊秉绶书法

《伊秉绶(1754-1815)奉和雨窗先生花券之作 后山图》 局部 王天德画作

  王天德早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系,在二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中,他坚守着水墨语言与山水母题,不断用观念进行水墨实验,从早年的《水墨菜单》、《中国服装》、《中国扇》, 到近年的《孤山》、《一米七山》和《后山图》(前数。码)系列。从2014年“開門”展览开始,王天德用明清古画与“火灼与水墨”作品并置,创作了一系列新作,包括《张照(1691-1745)──桃源行》、《徐汧(1597-1645)──行书自作诗》和《伊秉绶(1754-1815)为雨窗书诗》。此次展览主要包括《后山图·回》系列与《徐汧(1597-1645)──行书自作诗》和《伊秉绶(1754-1815)为雨窗书诗》等重要作品。

  无独有偶,策展人吴洪亮曾参与建福宫的重建。当年建福宫初建时拟为乾隆皇帝“备慈寿万年之后居此守制”之用,后因故未行。乾隆曾时常到此游憩、吟咏,还在此收藏了不少文玩宝贝。1923年一场如同天降的神秘大火,使此宫化为瓦砾。据说,当时还住在紫禁城内的末代皇帝溥仪曾怀疑是太监们监守自盗,纵火毁灭证据。溥仪欲加以追查,但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近一个世纪之后,建福宫由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资重建,并找到了吴洪亮参与了上梁仪式的工作。吴洪亮说“当时的“上梁文”由已故中国建筑界的泰斗罗哲文先生撰写,如今想来还记忆犹新。”

  中国当代艺术充满了各种强势的视觉符号,王天德始终保留着一种弱姿态,他坚持着水墨山水主题,钟爱中国传统美学,在《后山图》系列中,火灼与水墨两层山水影影绰绰,他的作品有着挥之不去的文人气质,适宜静观。在这个古今共陈的展览空间,我们将在路转山回中,与王天德共同完成一次回望。

 

上传日期:2015年05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