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观点拍卖收藏画廊摄影当代艺术监测中心图书网华东站艺术中国
艺搜专题视频艺术家网展览书画收藏雅昌指数华南站English

佳作传世 >视频:李小牧的录像动画作品《旅》

视频信息

名称:视频:李小牧的录像动画作品《旅》
 
  作品名称:《旅》   作者:李小牧(李孟媛) 像大多数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一样,我的童年是和祖父祖母渡过的。 去年秋天,我失去了祖母,是在祖父去逝后三年,祖母也离开了我们。 那一天,是我最后一次去看她,她虚弱、木讷,我给她梳头,剪了指甲。 那一天,是我和她在一起最后的福。 祖母的辞世对我的触动,使我一直想用一种语言表达,是思念或是对生命的思考。在“语言?寓言”行为艺术活动中,我实施了方案《祖母的礼物》。在作品中,改变传统视角,以祖母临终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一切。照相机是她的眼睛,手中的烛光微弱地闪烁着,照亮每个人的脸,拍下熟悉的人、熟悉的物、房子、花还有水杯……在烛光熄灭的瞬间,满满的一卷胶卷拍完了。一片漆黑。祖母带走了满满的,留下的是沉甸甸的。祖母的礼物是记忆---是我们曾经互相拥有的。 如果说《祖母的礼物》是《旅》的创作来源,不如说她们都是“生命”的章节。《生命的章节》在最初——《祖母的礼物》是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那末在以后的影片中希望得到精心的体验。《祖母的礼物》在改变常规视角对人生最后一瞥的记录时,《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踏上了生命的旅程。在主题上希望以一种“观”的视角来阐释我们熟悉的对于生命、死亡、过程的概念。电影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认识到它能够处理我们时代最深奥的思想,因此电影脱离了通俗娱乐的领域,而取得了作为主要艺术形式的戏剧与小说的相等地位。在动画艺术中我希望有这样的一种体验。 《旅》不想强加给观众一种极端的个人化的东西,或对于死亡的定义,它不是某种“教义”的,相反,它是一种情调,一种感受,一种表达:生命是过程的,是必然的,是遗憾的、是无奈的、是从“此岸”到“彼岸”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希望对生命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描述。而最终使这种情调成为主题。 先锋派的领袖女导演谢尔曼?杜拉克把“视觉主义”发展到极限。她认为电影并非叙事艺术,不需要情节和表演,而应成为“形式的电影”与“光的电影”的融合即“眼睛的音乐”、“视觉的交响乐”。我并不想如此绝对化,但《祖母的礼物》中,记忆是生命中留下的最后瞬间,而在《旅》中,创作的重点应该在“过程”的描述。对于“生命过程”这样一个主题,从传统意义上是通过叙事的表达手法,它应该由情节等诸要素构成,然而,这样一个大的主题以动画短片的形式表达显然不太合适。对我来讲重要的是尝试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如非线性、非叙事性、非情节性这些曾在后现代戏剧中是成立的。无论谢尔曼杜拉克还是后现代戏剧,对动画艺术短片来讲还应该有新的出路:那就是当情调变为主题之后,对之所以唤起这种情调而造成的效果之手段的研究。 电影艺术颠覆了鉴赏主体与艺术客体之间存在内在与外在距离的传统艺术观,它“使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永恒的距离在电影观众的意识中完全消失,而随着外在距离的消失,同时也消除了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距离”“并且还有意识地在观众头脑里创造一种幻觉,使他们感到仿佛亲身参与了在电影的虚幻空间里所发生的剧情”。为此,可以说,电影艺术是由观众创造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新艺术的命运是掌握在观众手中的。在现代戏剧中的这样一种互动方式是在表演现场实现的,而在影片中,则是在影片与观众心理产生的.“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静不是绝对的无声,是静的感觉,是具有感染力的寂静与凝重。这样一种寂静与凝重是要通过音响和音乐来传递的。 如在外部环境中,设计一种幽远的、空灵的感觉。火车声从远处来,是在风里的,雾里的,忽远忽近的,萧一样的。海水声风声使得外部世界更加空旷和不可预知。在外部环境氛围下,车厢内并没有设计一些声音,只设计小女孩的脚步声,这声音显得真实、亲切。车内、车外的色彩基调上也加以考虑。内部色彩温暖真实,在这个温暖真实的现实世界里,却是破旧阴郁的车厢,现实世界也许并不唯美,外部世界是一个不可知的渺茫的、冷的世界,但它是新鲜的,并不时绝对的黑暗与恐怖。这样一种虚与实,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表现。时间放慢了,使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这种感受,有足够的时间去想象一些影片之外的东西,而这东西与影片共同构建出不同的心境。 影像不仅存在于银幕,而且在于观众的头脑。观众在感知过程中存在着深度感和运动感。使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渐次由心理感知向审美感知过渡. 从而,对不同的观众产生不同的影响乃至共鸣。 相对写实的角色设计,使人物更真实更亲切。真实往往是与观众生活最贴近的最易于理解的。而,当这种与生活贴近的真实被打破时,对于视觉与情感的冲击才是最有效的。乘客、老人、小孩在设计上,不过多地强调个性特征,所有车厢里的人都有一中共同的特征,像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世界,总之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命运是一致的。这样一来,希望更好地表达生命这个主题,而不希望把注意力、精力、印象停留在某一个局部。 场景以写实手法描绘但具有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旅》最初的构思中在关于车站的描写更具超现实主义特征:“一个废弃的小岛上一个高高耸立的水塔,水塔的顶部满满的水,慢慢的溢出的水向着水塔下面流着,这是海的源头,在水面上有一个硕大的钟也许是达利的种,像融化的牛奶糖,不紧不慢的走着,哒哒哒的,荒诞而恐怖,不知是水声还是钟表的声音……”超现实主义就是在打破传统美学与道德而追求纯正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在“无意识”和“记叙梦境”的表达下意识的心理活动。这样一种表现形式在后来用到老头“飞”的一段描写和对花的描写。对时间的描写外景是对季节、天气的变化来实现的,车厢内花成为时间的载体。从开放到凋零是一个生命过程的浓缩,花承载着生命过程的记忆,是那满满的胶卷。最初对花的描写是这样的:当镜头拉回车厢,车厢里开满了花,一个个硕大无比。起初,我想用荷花,似乎它有含有更多的内涵和喻意,更具有一种民族的东西,而我希望《旅》是关于人的是关于生命的。这样一种约定俗成的内涵或者寓意也许会限制花所具有的功能--它是时间的载体,是一个生命或是一段美好的记忆。而在花的造型上吸取了荷花舒展的外行。“飞”的一段描写是影片的高潮,观众被分为真实的和虚拟的两部分。片中的乘客这些虚拟的观众所表现对死亡的态度也许和真实观众是一样的。是平静的吗?是安详吗?是悲壮的?还是“生死迷界之此岸至涅磐解脱之彼岸?” 小女孩是整片的线索,一个客观的存在,她就是“观”,自始至终,她也是乘客,与他们一起驶向远方。 生命在继续,《生命的章节》在继续,下一个生命的章节是怎样的?
上传日期:2007年03月07日